「換一個新角色」
—— Kolas Yotaka 與露珍怡的對談
文 | Kolas Yotaka
就在今年的8月初,澳洲與美國舉行年度「美澳部長級諮商」會議,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與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迎接從澳洲抵達美國馬里蘭州安納波里斯的澳洲外交部長黃英賢(Penny Wong)以及澳洲國防部長馬勒斯(Richard Marles),雙方舉行年度國防會談,會後宣布,澳洲將於2025年開始與美國共同製造武器,例如「導引多管火箭系統(Guided Multiple Launch Rocket System, GMLRS)」,這是兩個盟友促進印太地區的安全與和平承諾的一部分,同時兩國也重申維護台海和平穩定現狀。
很多台灣民眾對美國的政治人物如數家珍,對離我們更近的澳洲政府的官員相當陌生,其實在這場「2+2/二加二會談」中,當天與會的唯一女性就是澳洲第三位女性外交部長黃英賢,同時她也是一位馬來西亞出身、公開出櫃的同志。她的臉孔,也象徵澳洲社會的多元,接納了來自全世界不同性別、種族的人民進入澳洲。就像澳洲也接納了一位來自希臘的小女孩,成為澳洲公民,小女孩長大後被錄取進入澳洲外交暨貿易部擔任外交官,不但派她回到她的出生地希臘擔任澳洲大使,職業生涯中的最後一個任務,就是澳洲駐台灣的代表。這位女性,就是露珍怡(Jenny Bloomfield)。
很多台灣民眾對美國的政治人物如數家珍,對離我們更近的澳洲政府的官員相當陌生,其實在這場「2+2/二加二會談」中,當天與會的唯一女性就是澳洲第三位女性外交部長黃英賢,同時她也是一位馬來西亞出身、公開出櫃的同志。她的臉孔,也象徵澳洲社會的多元,接納了來自全世界不同性別、種族的人民進入澳洲。就像澳洲也接納了一位來自希臘的小女孩,成為澳洲公民,小女孩長大後被錄取進入澳洲外交暨貿易部擔任外交官,不但派她回到她的出生地希臘擔任澳洲大使,職業生涯中的最後一個任務,就是澳洲駐台灣的代表。這位女性,就是露珍怡(Jenny Bloomfield)。
「澳洲和台灣面臨相似的挑戰,我們共同推動經濟成長和繁榮,強化地區安全與和平,注重全球氣候變遷,促進能源安全和能源轉型的目標。」
不論是區域和平、國安、外交、經濟甚至能源,都不是「男人」的特權。Jenny作為一名專業的外交官,在2021年至2023年間派任台灣,期間歷經澳洲本國大選。2022年,由工黨勝選,現任工黨政府積極推動澳洲成為再生能源超級大國,立法要在2030年減少43%的碳排量,在2050達到淨零碳排,並大量投資預算,2023年到2024年,澳洲政府投資40億澳幣(854億台幣) 發展新能源,其中20億投資乾淨能源,主要是「氫」能源。到了2024-2025的預算,再次投入17億澳幣(約363.7億台幣)開發氫產業,促進綠色貿易,促進台灣和澳洲的再生能源合作,以上皆為露珍怡(Jenny Bloomfield)派任台灣之後首要的任務。
「能源安全就是國家安全,也是區域安全。澳洲是台灣、日本以及韓國等其他地區經濟體最大的能源供應國。我們維持長久、互惠的能源合作關係,台灣有97%的能源靠進口,澳洲很榮幸能成為台灣可信賴的能源供應國,澳台的能源礦產貿易是我們經濟夥伴關係的核心,隨著澳台雙方努力達成淨零排放目標,彼此的夥伴關係不斷發展。全世界都必須合作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轉型到乾淨能源的經濟。零碳排的未來為台灣和澳洲創造許多新商機,也更加深化我們雙邊的合作關係。」
外交官的本能
Jenny非常專業,也是一位高雅、認真、思考敏捷、有條理的專業外交官,同時她也充滿人味、溫暖、熱情,總是讓所有人都覺得受到歡迎並且有安全感。在2021年至2023年間出任澳洲駐台代表,在她的官邸接待過許多台灣友人,有原住民族藝術家、人權倡議者也有企業界的領袖與國會議員,甚至還有總統。2023年7月她依依不捨地卸任,離任不到一年,在2024年7月初再次來到台灣,這一次是為了她的新書發表會。訪問她的這一天,她迫不及待從包包掏出一本剛剛出爐的作品。
「我很高興和『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出版這本書,收錄了我任內所有關於澳台關係的演講、聯合聲明、新聞稿、所有公開文件。本書非常清楚地展現雙方在各個領域合作的卓越發展,從貿易、投資、能源、乾淨能源轉型到健康和生物科技。特別是在COVID 期間澳洲和台灣互相幫助,我們分享專業知識。我們強化教育、英語學習、青年交流、藝術與文化連結,深化雙邊原住民族間的往來。我們也促進人權、性別平等和婦女賦權,這些都是澳洲和台灣強力合作的目標。」
在台灣的三年,每一次公開演講的內容、新聞稿,都出自於Jenny本人,儘管有部分由幕僚提供協助,但大多都不假手他人。因為她會英文也會中文,還有其他六國語言(希臘文、法文、西班牙文、義大利文、波斯文和日文)儘管只學過一年半中文,但中文已經好到可以閱讀寫作的程度,還學了一些台語。原來出這本書不是為了自己,是希望留下紀錄,能成為澳台合作夥伴關係的參考點。
「我希望它能成為一本重要的參考工具,提供年輕人、研究者、學術界以及其他對澳洲與台灣關係感興趣的人參考。」
這一天她很開心,手上拿到這本剛剛印刷出爐的書《澳台情誼的回顧》(Celebration of Australia-Taiwan Friendship),封面是一張雪梨歌劇院的照片,封底是台北101,燈火輝煌。只要一講到曾在台灣推動的業務,她就停不下來,對於台灣的一切如數家珍,因為她來到台灣的那段時間,正是全世界經歷疫情攻擊的艱困時刻。
「當時正值 COVID爆發,正值 COVID-19 大流行的劇變時期。但即使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仍然是澳台關係非常有成效的一段時間,我真的很想在這本書記錄下來。」
澳洲與台灣沒有邦交,就像許多與台灣沒有正式外交關係的國家,多著重經濟文化與貿易交流。代表原本被賦予推展經濟貿易業務的重責大任,沒想到才一來到台灣就遭逢全球疫情的衝擊,幾乎難以推展,不過越是如此,Jenny越是興致高昂,因為在最不可能的時候,她創下最不可思議的紀錄,為此相當自豪。
「妳知道,澳台雙邊的貿易額翻了一番。雙方的能源貿易增加了一倍。澳台貿易金額首次高達420億澳元、320億美元,台灣成為澳洲第五大貨品出口市場,澳洲也是台灣最大的能源供應國。」
代表這次來到台灣,不但發表新書,也正式接受台灣民間智庫的邀請,擔任智庫的顧問。翻閱這本超過200頁的新書,其中收錄的台澳關係的文件、聲明與演講,多與經貿、再生能源以及碳排、離岸風電、精準醫療與生技投資,以及半導體產業的合作有關。即便她多次客氣地說她已經卸任,再也不是外交官,不想再以外交官之姿發言,不過將近30年的外交訓練,談起台灣與澳洲,依然讓她三句話不離本行:
「在任期內,我們舉行了3次「澳台氫能貿易投資對話」,我們也歡迎了台灣代表團和投資者到澳洲考察氫能與其他再生能源技術,參訪截至目前的最新發展。澳洲和日本也一直在我的家鄉維多利亞州進行『澳日氫能供應鏈』計畫,這是一個試點計畫,但已經成功透過一艘特製的運輸船從澳洲運送一批液化氫到日本。我們希望將來能夠出口氫能,就像現在出口液態天然氣的方式一樣,希望將來擁有更好的技術。」
Jenny與我,談起能源、國安、地區安全,總是談不完。尤其對於能源轉型,我們總是能分享許多看法,讓我們感嘆見面時間太短。許多人認為「女性」對於科技、半導體、能源、安全無法深入討論,那是完全錯誤的刻板印象,反之,對我與代表來說,那是我們認為最關鍵的議題。
「妳知道,從地緣政治與經濟的角度來看,澳台關係非常重要。」
「我認為能源與礦產未來仍將是澳台經濟關係的核心。」
從一個外交官的角度,能源已經不是單純的經貿問題,已經是國安議題。
「許多低碳排的技術仍然是新的,需要規模化,並在商業上可行,所以我們必須與夥伴一起合作。目前已有許多創新、新技術的合作。澳洲是全球能源大國之一,擁有重要礦產,最豐富的關鍵礦物儲量,這些就是乾淨未來的基礎。例如用於電動車電池的鋰。這是我們可以與台灣一起合作的重要領域。在與許多台灣的企業討論中,他們對於與澳洲在電池、電動車與乾淨能源技術方面的合作都很有興趣,澳洲擁有很大的能源轉型優勢,也在全球能源轉型中,扮演重要角色。」
「台灣站在一個戰略的位置,有民主的體制、卓越的經濟體、有韌性的人民、開放且包容的社會,是與澳洲有緊密連結的關鍵夥伴。」
其實代表學的是法律和政治,她的性格外向好奇,喜歡探索未知,或許是從小跨國移民的經驗,一種在不同的海洋間流動的訓練,讓她無法滿足於在同一個地點,過著同一種生活,扮演一種固定的角色。
「我有法律學位,我教過語言。但外交是我一直想追求的職業。我很幸運可以實踐我的熱情,有機會達成理想。外交生涯非常多元,在我從事外交工作的近 30 年裡,幾乎沒有一天是一樣的。」
當了外交官,與她期待的一樣,過去30年間,全球最關鍵的片刻,她都親身經歷。
「擔任澳洲駐希臘第一個希臘裔的大使,我在歐債危機期間被派到當地,那是希臘、歐盟和全球經濟都非常艱難的時期;當我的先生被派到阿根廷擔任副大使,我也陪同,也遇到阿根廷面臨嚴峻的經濟危機;我身為一個女性,被派到伊朗,我們第一個外派國家,也是充滿挑戰;在全球金融危機期間,我們在日本,達成重要的目標,像是建立G20領導人架構、建立領導人級的『澳美日三方戰略對話』,後來還有『澳美日印四方安全對話』,Quad、並深化澳日安全上的合作。最後,在前所未有的疫情COVID爆發時,擔任澳洲駐台代表,在地緣政治、經濟劇烈變化期間,持續深化澳台合作夥伴關係。」
談起她的職業選擇,她到現在還像30年前一樣,積極熱情。
「外交生涯是最有意義的,有挑戰性但又有收穫,也是我一直以來想做的。能夠代表自己的國家是最搞得榮譽,也是最大的責任,很榮幸有機做出貢獻,努力促進澳洲的安全與繁榮。我認為外交是連結彼此的機會,建立共同點,當然也是在全球展現澳洲價值觀的契機。這些都十分激勵我,鼓舞我。
沒有女人不能做的
當我在2024年5月,到澳洲時,行程滿檔,包括訪問澳洲托雷斯在墨爾本轉機
時,代表與我們會面,我與代表敘舊、聊天,邊喝茶、邊吃早餐、邊聊起我們關心的議題,除了聊起生活瑣事,家人,也討論能源、國安、軍事、經濟,以及文化、藝術、語言和族群。在台灣,有的人可能認為女性不擅長討論這些議題,但作為澳洲史上第一位外派希臘的女大使,Jenny認為,女性能在這些領域扮演領先的角色。
不論是區域和平、國安、外交、經濟甚至能源,都不是「男人」的特權。Jenny作為一名專業的外交官,在2021年至2023年間派任台灣,期間歷經澳洲本國大選。2022年,由工黨勝選,現任工黨政府積極推動澳洲成為再生能源超級大國,立法要在2030年減少43%的碳排量,在2050達到淨零碳排,並大量投資預算,2023年到2024年,澳洲政府投資40億澳幣(854億台幣) 發展新能源,其中20億投資乾淨能源,主要是「氫」能源。到了2024-2025的預算,再次投入17億澳幣(約363.7億台幣)開發氫產業,促進綠色貿易,促進台灣和澳洲的再生能源合作,以上皆為露珍怡(Jenny Bloomfield)派任台灣之後首要的任務。
「能源安全就是國家安全,也是區域安全。澳洲是台灣、日本以及韓國等其他地區經濟體最大的能源供應國。我們維持長久、互惠的能源合作關係,台灣有97%的能源靠進口,澳洲很榮幸能成為台灣可信賴的能源供應國,澳台的能源礦產貿易是我們經濟夥伴關係的核心,隨著澳台雙方努力達成淨零排放目標,彼此的夥伴關係不斷發展。全世界都必須合作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轉型到乾淨能源的經濟。零碳排的未來為台灣和澳洲創造許多新商機,也更加深化我們雙邊的合作關係。」
外交官的本能
Jenny非常專業,也是一位高雅、認真、思考敏捷、有條理的專業外交官,同時她也充滿人味、溫暖、熱情,總是讓所有人都覺得受到歡迎並且有安全感。在2021年至2023年間出任澳洲駐台代表,在她的官邸接待過許多台灣友人,有原住民族藝術家、人權倡議者也有企業界的領袖與國會議員,甚至還有總統。2023年7月她依依不捨地卸任,離任不到一年,在2024年7月初再次來到台灣,這一次是為了她的新書發表會。訪問她的這一天,她迫不及待從包包掏出一本剛剛出爐的作品。
「我很高興和『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出版這本書,收錄了我任內所有關於澳台關係的演講、聯合聲明、新聞稿、所有公開文件。本書非常清楚地展現雙方在各個領域合作的卓越發展,從貿易、投資、能源、乾淨能源轉型到健康和生物科技。特別是在COVID 期間澳洲和台灣互相幫助,我們分享專業知識。我們強化教育、英語學習、青年交流、藝術與文化連結,深化雙邊原住民族間的往來。我們也促進人權、性別平等和婦女賦權,這些都是澳洲和台灣強力合作的目標。」
在台灣的三年,每一次公開演講的內容、新聞稿,都出自於Jenny本人,儘管有部分由幕僚提供協助,但大多都不假手他人。因為她會英文也會中文,還有其他六國語言(希臘文、法文、西班牙文、義大利文、波斯文和日文)儘管只學過一年半中文,但中文已經好到可以閱讀寫作的程度,還學了一些台語。原來出這本書不是為了自己,是希望留下紀錄,能成為澳台合作夥伴關係的參考點。
「我希望它能成為一本重要的參考工具,提供年輕人、研究者、學術界以及其他對澳洲與台灣關係感興趣的人參考。」
這一天她很開心,手上拿到這本剛剛印刷出爐的書《澳台情誼的回顧》(Celebration of Australia-Taiwan Friendship),封面是一張雪梨歌劇院的照片,封底是台北101,燈火輝煌。只要一講到曾在台灣推動的業務,她就停不下來,對於台灣的一切如數家珍,因為她來到台灣的那段時間,正是全世界經歷疫情攻擊的艱困時刻。
「當時正值 COVID爆發,正值 COVID-19 大流行的劇變時期。但即使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仍然是澳台關係非常有成效的一段時間,我真的很想在這本書記錄下來。」
澳洲與台灣沒有邦交,就像許多與台灣沒有正式外交關係的國家,多著重經濟文化與貿易交流。代表原本被賦予推展經濟貿易業務的重責大任,沒想到才一來到台灣就遭逢全球疫情的衝擊,幾乎難以推展,不過越是如此,Jenny越是興致高昂,因為在最不可能的時候,她創下最不可思議的紀錄,為此相當自豪。
「妳知道,澳台雙邊的貿易額翻了一番。雙方的能源貿易增加了一倍。澳台貿易金額首次高達420億澳元、320億美元,台灣成為澳洲第五大貨品出口市場,澳洲也是台灣最大的能源供應國。」
代表這次來到台灣,不但發表新書,也正式接受台灣民間智庫的邀請,擔任智庫的顧問。翻閱這本超過200頁的新書,其中收錄的台澳關係的文件、聲明與演講,多與經貿、再生能源以及碳排、離岸風電、精準醫療與生技投資,以及半導體產業的合作有關。即便她多次客氣地說她已經卸任,再也不是外交官,不想再以外交官之姿發言,不過將近30年的外交訓練,談起台灣與澳洲,依然讓她三句話不離本行:
「在任期內,我們舉行了3次「澳台氫能貿易投資對話」,我們也歡迎了台灣代表團和投資者到澳洲考察氫能與其他再生能源技術,參訪截至目前的最新發展。澳洲和日本也一直在我的家鄉維多利亞州進行『澳日氫能供應鏈』計畫,這是一個試點計畫,但已經成功透過一艘特製的運輸船從澳洲運送一批液化氫到日本。我們希望將來能夠出口氫能,就像現在出口液態天然氣的方式一樣,希望將來擁有更好的技術。」
Jenny與我,談起能源、國安、地區安全,總是談不完。尤其對於能源轉型,我們總是能分享許多看法,讓我們感嘆見面時間太短。許多人認為「女性」對於科技、半導體、能源、安全無法深入討論,那是完全錯誤的刻板印象,反之,對我與代表來說,那是我們認為最關鍵的議題。
「妳知道,從地緣政治與經濟的角度來看,澳台關係非常重要。」
「我認為能源與礦產未來仍將是澳台經濟關係的核心。」
從一個外交官的角度,能源已經不是單純的經貿問題,已經是國安議題。
「許多低碳排的技術仍然是新的,需要規模化,並在商業上可行,所以我們必須與夥伴一起合作。目前已有許多創新、新技術的合作。澳洲是全球能源大國之一,擁有重要礦產,最豐富的關鍵礦物儲量,這些就是乾淨未來的基礎。例如用於電動車電池的鋰。這是我們可以與台灣一起合作的重要領域。在與許多台灣的企業討論中,他們對於與澳洲在電池、電動車與乾淨能源技術方面的合作都很有興趣,澳洲擁有很大的能源轉型優勢,也在全球能源轉型中,扮演重要角色。」
「台灣站在一個戰略的位置,有民主的體制、卓越的經濟體、有韌性的人民、開放且包容的社會,是與澳洲有緊密連結的關鍵夥伴。」
其實代表學的是法律和政治,她的性格外向好奇,喜歡探索未知,或許是從小跨國移民的經驗,一種在不同的海洋間流動的訓練,讓她無法滿足於在同一個地點,過著同一種生活,扮演一種固定的角色。
「我有法律學位,我教過語言。但外交是我一直想追求的職業。我很幸運可以實踐我的熱情,有機會達成理想。外交生涯非常多元,在我從事外交工作的近 30 年裡,幾乎沒有一天是一樣的。」
當了外交官,與她期待的一樣,過去30年間,全球最關鍵的片刻,她都親身經歷。
「擔任澳洲駐希臘第一個希臘裔的大使,我在歐債危機期間被派到當地,那是希臘、歐盟和全球經濟都非常艱難的時期;當我的先生被派到阿根廷擔任副大使,我也陪同,也遇到阿根廷面臨嚴峻的經濟危機;我身為一個女性,被派到伊朗,我們第一個外派國家,也是充滿挑戰;在全球金融危機期間,我們在日本,達成重要的目標,像是建立G20領導人架構、建立領導人級的『澳美日三方戰略對話』,後來還有『澳美日印四方安全對話』,Quad、並深化澳日安全上的合作。最後,在前所未有的疫情COVID爆發時,擔任澳洲駐台代表,在地緣政治、經濟劇烈變化期間,持續深化澳台合作夥伴關係。」
談起她的職業選擇,她到現在還像30年前一樣,積極熱情。
「外交生涯是最有意義的,有挑戰性但又有收穫,也是我一直以來想做的。能夠代表自己的國家是最搞得榮譽,也是最大的責任,很榮幸有機做出貢獻,努力促進澳洲的安全與繁榮。我認為外交是連結彼此的機會,建立共同點,當然也是在全球展現澳洲價值觀的契機。這些都十分激勵我,鼓舞我。
沒有女人不能做的
當我在2024年5月,到澳洲時,行程滿檔,包括訪問澳洲托雷斯在墨爾本轉機
時,代表與我們會面,我與代表敘舊、聊天,邊喝茶、邊吃早餐、邊聊起我們關心的議題,除了聊起生活瑣事,家人,也討論能源、國安、軍事、經濟,以及文化、藝術、語言和族群。在台灣,有的人可能認為女性不擅長討論這些議題,但作為澳洲史上第一位外派希臘的女大使,Jenny認為,女性能在這些領域扮演領先的角色。
「我們生活在一個自由、開放和平等的社會中,不管哪一個背景出身,人人都應有平等的機會。婦女佔人口的一半。我們要確保女性不僅可以充分參與,並且可以領導,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我們都知道,只有當組織更多元,決策才會更好,成果才會更卓越。」
代表始終相信榜樣的影響力。如果沒有「先例」,很多女孩無法實現自己的潛能。例如,如果半導體產業一但出現過女性的CEO,很多女生就會知道「原來女生也可以」,一但開了先例,就可能會有第二位、第三位。同樣的,在外交領域,如果有女性的大使,一但有第一位,就會有第二位。一個國家,如果選出女性總統,那麼有一,就會有二。只有在前面衝刺,開創歷史,才能為後面企圖跟上的人,開啟更多扇門,創造更多可能性。作為一個女性,成為領導階級,成為「榜樣」,是她生活中,很重要的價值,儘管路還有很長很長。
「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很長的路要走。建立榜樣非常關鍵。看得到的就會成為我們的榜樣,換句話說,看不到的,就不知道自己可以辦到。」
她提到澳洲外交部有一個展覽,說起這個展覽,她眼中有光。
「我們在坎培拉(澳洲首都)的外交暨貿易部有一個展覽,稱為『肖像與鏡子』(Portraits and Mirrors),這是2020年國際婦女節舉辦的展覽,有澳洲外交暨貿易部的首位女性領導人,同時也是在過去擔任澳洲駐台代表孫芳安(Frances Adamson)主辦的。這個展覽展出所有澳洲政府外派到各國的第一位女性大使的肖像。在那些從來都沒有女性大使的國家或地區,就放一面鏡子。其中要傳遞的訊息非常清楚,我們希望那些來看展覽的年輕女性外交官,能看見鏡子裡的自己,設定目標,有熱腸想爭取這些領導工作。擔任澳洲駐希臘第一位女性大使,我很榮幸有機會也是展覽的一部分。我深信我們都有責任成為好榜樣,並積極促進女性領導的地位。」
沒有什麼是女性不可以做、或只有女性才能做的工作,代表一直希望身體力行,給年輕的女孩鼓勵。
「如果看不到女性領導人,就不可能有女性領導人。因此,年輕女孩需要看到女性出任領導職務,無論是企業、政府、政治界,還是外交領域都應該如此。」
若以實務面來看,讓女性加入職場,是可以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問題。
「產業界急需有才華的人力。如果提拔女性,支持女性,在工作場域讓女性自由平等發揮,就可以長久解決人力資源不足的問題。台灣、澳洲和世界各地有很多有才華的女性。我們要給女性機會,鼓勵和支持女性從事這些工作,例如在STEM (科學、科技、工程、數學領域),想看到有女性的工程師,數學家、技術人員、人工智慧與高科技專長的女性。但在理應公平、開放和自由的社會中,STEM領域的女學生比例卻過低。即使一個受過完整訓練、擁有博士學位的女性,一旦成家或有了孩子,由於文化因素,她們就會被迫離開勞動市場。這不是女性的問題,是整體社會的問題,也是經濟面臨的問題。若無過半的人口參與與領導,其中可能包括最有能力的人,那麼企業與國家經濟無法繁榮。我相信,不只是政府,企業也一樣,該更努力,更積極,因為他們需要人才,而這些人才就是受過完整訓練、表現優異的女性。她們應獲得支持,有機會可以進入各個產業,持續發展職涯,並且領導。」
擁抱多元的語言控
每次談到語言,代表就像進入另外一個模式,興奮不已。
「我是在雙語環境中長大的,來自一個希臘移民家庭,在家裡和父母說希臘語,在學校和朋友說英語。對我來說,在多語和多元文化的環境中生活非常自然,體驗也很豐富。澳洲是世界上最多元文化與語言的國家之一,包括已經有幾萬年歷史的原住民族部落。這種多元性豐富了我們的文化,也讓澳洲能與區域和全球有更好的連結。」
希臘人移民澳洲的歷史,起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及希臘內戰後,1950年代至1960年代間移民進入高峰,當時澳洲政府也鼓勵戰後移民移入。截至2021年,澳洲希臘裔人口大概40萬人,相當於全澳洲人口的1.7%,主要集中在墨爾本和雪梨。Jenny的父母有兄弟已經在1960年代移民澳洲,因此他們隨後也移民澳洲,除了流利的英語和希臘語,Jenny也學習其他語言。
「我在大學學習過法文,當大學生時,我很珍惜有機會在法國生活和學習的時間。後來我學習義大利語,也到義大利旅行。加入澳洲外交暨貿易部之後,我先生和我一起外派到澳洲駐德黑蘭使館,在當地又學了波斯語,然後,當我先生外派到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我又學了西班牙語。同時,在阿根學習日文,準備在澳洲駐東京大使館的工作。我很喜歡學習日語,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日語是澳洲學生最常學的外語。在澳洲學日文的人均數,比日本以外的其他國家還多。」
在台灣的外交圈,Jenny被認為會說八國語言的天才外交官。
代表始終相信榜樣的影響力。如果沒有「先例」,很多女孩無法實現自己的潛能。例如,如果半導體產業一但出現過女性的CEO,很多女生就會知道「原來女生也可以」,一但開了先例,就可能會有第二位、第三位。同樣的,在外交領域,如果有女性的大使,一但有第一位,就會有第二位。一個國家,如果選出女性總統,那麼有一,就會有二。只有在前面衝刺,開創歷史,才能為後面企圖跟上的人,開啟更多扇門,創造更多可能性。作為一個女性,成為領導階級,成為「榜樣」,是她生活中,很重要的價值,儘管路還有很長很長。
「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很長的路要走。建立榜樣非常關鍵。看得到的就會成為我們的榜樣,換句話說,看不到的,就不知道自己可以辦到。」
她提到澳洲外交部有一個展覽,說起這個展覽,她眼中有光。
「我們在坎培拉(澳洲首都)的外交暨貿易部有一個展覽,稱為『肖像與鏡子』(Portraits and Mirrors),這是2020年國際婦女節舉辦的展覽,有澳洲外交暨貿易部的首位女性領導人,同時也是在過去擔任澳洲駐台代表孫芳安(Frances Adamson)主辦的。這個展覽展出所有澳洲政府外派到各國的第一位女性大使的肖像。在那些從來都沒有女性大使的國家或地區,就放一面鏡子。其中要傳遞的訊息非常清楚,我們希望那些來看展覽的年輕女性外交官,能看見鏡子裡的自己,設定目標,有熱腸想爭取這些領導工作。擔任澳洲駐希臘第一位女性大使,我很榮幸有機會也是展覽的一部分。我深信我們都有責任成為好榜樣,並積極促進女性領導的地位。」
沒有什麼是女性不可以做、或只有女性才能做的工作,代表一直希望身體力行,給年輕的女孩鼓勵。
「如果看不到女性領導人,就不可能有女性領導人。因此,年輕女孩需要看到女性出任領導職務,無論是企業、政府、政治界,還是外交領域都應該如此。」
若以實務面來看,讓女性加入職場,是可以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問題。
「產業界急需有才華的人力。如果提拔女性,支持女性,在工作場域讓女性自由平等發揮,就可以長久解決人力資源不足的問題。台灣、澳洲和世界各地有很多有才華的女性。我們要給女性機會,鼓勵和支持女性從事這些工作,例如在STEM (科學、科技、工程、數學領域),想看到有女性的工程師,數學家、技術人員、人工智慧與高科技專長的女性。但在理應公平、開放和自由的社會中,STEM領域的女學生比例卻過低。即使一個受過完整訓練、擁有博士學位的女性,一旦成家或有了孩子,由於文化因素,她們就會被迫離開勞動市場。這不是女性的問題,是整體社會的問題,也是經濟面臨的問題。若無過半的人口參與與領導,其中可能包括最有能力的人,那麼企業與國家經濟無法繁榮。我相信,不只是政府,企業也一樣,該更努力,更積極,因為他們需要人才,而這些人才就是受過完整訓練、表現優異的女性。她們應獲得支持,有機會可以進入各個產業,持續發展職涯,並且領導。」
擁抱多元的語言控
每次談到語言,代表就像進入另外一個模式,興奮不已。
「我是在雙語環境中長大的,來自一個希臘移民家庭,在家裡和父母說希臘語,在學校和朋友說英語。對我來說,在多語和多元文化的環境中生活非常自然,體驗也很豐富。澳洲是世界上最多元文化與語言的國家之一,包括已經有幾萬年歷史的原住民族部落。這種多元性豐富了我們的文化,也讓澳洲能與區域和全球有更好的連結。」
希臘人移民澳洲的歷史,起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及希臘內戰後,1950年代至1960年代間移民進入高峰,當時澳洲政府也鼓勵戰後移民移入。截至2021年,澳洲希臘裔人口大概40萬人,相當於全澳洲人口的1.7%,主要集中在墨爾本和雪梨。Jenny的父母有兄弟已經在1960年代移民澳洲,因此他們隨後也移民澳洲,除了流利的英語和希臘語,Jenny也學習其他語言。
「我在大學學習過法文,當大學生時,我很珍惜有機會在法國生活和學習的時間。後來我學習義大利語,也到義大利旅行。加入澳洲外交暨貿易部之後,我先生和我一起外派到澳洲駐德黑蘭使館,在當地又學了波斯語,然後,當我先生外派到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我又學了西班牙語。同時,在阿根學習日文,準備在澳洲駐東京大使館的工作。我很喜歡學習日語,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日語是澳洲學生最常學的外語。在澳洲學日文的人均數,比日本以外的其他國家還多。」
在台灣的外交圈,Jenny被認為會說八國語言的天才外交官。
「我的職涯實在很豐富,我獲益良多,它讓我有機會學習不同的語言,讓我融入不同的文化,我很有榮幸能代表我的國家,把澳洲開放、多元、充滿機會的價值觀傳遞到全球。來到台灣,也能體驗這樣活躍、開放、多元文化與語言的社會,讓我非常開心。」
或許是深植於心的移民DNA,她很了解「語言是工具」的道理。若不會說當地的語言,不單是無法與人溝通、無法買菜、無法坐捷運那種小問題,而是會造成無法了解當地的人民,文化,政治經濟與歷史,甚至無法把外交官的工作做好那種大問題。代表回憶,當她來到台灣之前,她積極學中文,可是當她以為已經安全掌握語言時,沒想到辦公室裡的清潔人員跟開公務車的駕駛,竟然用一種她完全聽不懂的語言溝通,她非常意外,問道:「你們在說什麼語言?」當對方說明這是「台語」,代表突然有更深入了解台灣的感覺。
「失去語言,就失去文化,文化和語言讓我們成為現在的自己,是身分認同的核心,也讓社會更加豐富。在澳洲,就像在台灣,政府重視積極保護語言,尤其是原住民族語,我相信語言就是認同與文化的核心。我只會說一點台語,但我已強烈感受到了解這個語言,就是我了解台灣社會以及台灣人民的關鍵,了解他們的思想、信仰、以及對未來的期待。我也學了幾句客家話,還有原住民族語。與語言、文化和社群產生連結,讓我們成就『我們』,所以語言需要培育和保護。」
澳洲是一個移民社會,已經接納多元的種族,Jenny自身的家庭背景,讓她以更開放的態度看待多元的移民政策。種族民族主義在澳洲不適用。根據一份2024年的最新統計,超過88%的澳洲人認同移民對澳洲的經濟發展有正面影響。
「澳洲人,不是以文化背景,而是以我們共享的價值觀,與相互尊重的承諾,來定義自己。」
2021年至2022年COVID疫情期間,關閉國界,澳洲移民人口大減,導致各大行業缺工,對執政的工黨政府帶來龐大的壓力,大量缺乏醫師、護理師、建築、汽修人員、廚工、採礦專長人員等等,到了2023年,對於當時正想帶動疫後經濟起飛的新政府來說,面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窘境。希望移民人口可以解決困境。因此當疫情結束,到2023年底為止,澳洲總人口成長,多為來自印度、中國、菲律賓與其他亞洲國家移入的新增人口。
「讓我們成為澳洲人的不是我們來自哪裡,不是我們出生在哪裡,也不是我們所說的語言。30%的澳洲人出生在海外,另外澳洲人口有一半不是自己在海外出生,就是他們的父母是在海外出生。澳洲雖然不完美,但有時後其他人很難理解澳洲社會竟可如此開放、多元、公平。」
澳洲政府務實與理性的考量,沒有什麼「外國人搶澳洲人工作」的掙扎,僅管到了2023年,大量移民人口暴增,導致雪梨和墨爾本部分地區房租上漲,引起部分擔憂,但澳洲內政部長依然讚揚移民的偉大。代表表示,移民已經成為澳洲重要的基礎,打造了現代澳洲,根據代表的觀點,台灣移民也成為重要的外交橋樑。
「澳洲每年歡迎20萬新移民。這是大量的技術移民,他們為我們的社會和經濟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台灣移民也佔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代表是一個熱愛多元文化的人,她經常提及澳洲原住民族的6萬年歷史,也提到台灣數千年南島語族的遷移,使台灣與澳洲托勒斯海峽島民更加親近。2022年,她推動一場「當代澳洲與台灣原住民族時裝藝術展」,打破原住民族文化交流的刻板,以時尚取代傳統的藝術形式。並在當年8月1日的台灣原住民族日,向台灣原住民族祝賀,並傳達澳洲政府制定「原住民族外交政策(First Nations Foreign Policy)」的訊息,原住民族的政策已經不是單純的文化、藝術、運動、音樂等藝術形式的交流,而是進階到經濟、外交、國安方面等重大進展。
因為工作緣故,我多次受邀前往不同駐台外交官官邸訪問,不同國家的使節,對於官邸的內裝各有巧思,風格各異。在代表駐台期間,我幾度受邀前往澳洲政府在台灣設置的代表官邸,官邸的牆面,掛滿澳洲原住民族藝術家具有豐富色彩的創作,都是她個人的收藏。我看見古老、自然、創世的「夢時代(Dreamtime)」創作,以線條、圓點呈現的天地與神話,以及與土地、動植物、星象、女性傳統儀典、與人類的緊密連結。我們每次受邀坐在精心擺設的餐桌前,也討論政治,區域安全及經濟合作,但同時被古老靈感啟發的創作擁抱,就像我們的祖先當年也被溪流、池塘、海鷗、紅土、鱷魚、袋鼠、花朵、樹林、星座以及彩虹包圍。我個人認為,我們仍須回歸人性的基本面,臣服於一種不變的永恆與真理,儘管有些政權依然自大、傲慢、想要摧毀人類文明與美好的一切。
Jenny到現在,依然充滿熱情。
或許是深植於心的移民DNA,她很了解「語言是工具」的道理。若不會說當地的語言,不單是無法與人溝通、無法買菜、無法坐捷運那種小問題,而是會造成無法了解當地的人民,文化,政治經濟與歷史,甚至無法把外交官的工作做好那種大問題。代表回憶,當她來到台灣之前,她積極學中文,可是當她以為已經安全掌握語言時,沒想到辦公室裡的清潔人員跟開公務車的駕駛,竟然用一種她完全聽不懂的語言溝通,她非常意外,問道:「你們在說什麼語言?」當對方說明這是「台語」,代表突然有更深入了解台灣的感覺。
「失去語言,就失去文化,文化和語言讓我們成為現在的自己,是身分認同的核心,也讓社會更加豐富。在澳洲,就像在台灣,政府重視積極保護語言,尤其是原住民族語,我相信語言就是認同與文化的核心。我只會說一點台語,但我已強烈感受到了解這個語言,就是我了解台灣社會以及台灣人民的關鍵,了解他們的思想、信仰、以及對未來的期待。我也學了幾句客家話,還有原住民族語。與語言、文化和社群產生連結,讓我們成就『我們』,所以語言需要培育和保護。」
澳洲是一個移民社會,已經接納多元的種族,Jenny自身的家庭背景,讓她以更開放的態度看待多元的移民政策。種族民族主義在澳洲不適用。根據一份2024年的最新統計,超過88%的澳洲人認同移民對澳洲的經濟發展有正面影響。
「澳洲人,不是以文化背景,而是以我們共享的價值觀,與相互尊重的承諾,來定義自己。」
2021年至2022年COVID疫情期間,關閉國界,澳洲移民人口大減,導致各大行業缺工,對執政的工黨政府帶來龐大的壓力,大量缺乏醫師、護理師、建築、汽修人員、廚工、採礦專長人員等等,到了2023年,對於當時正想帶動疫後經濟起飛的新政府來說,面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窘境。希望移民人口可以解決困境。因此當疫情結束,到2023年底為止,澳洲總人口成長,多為來自印度、中國、菲律賓與其他亞洲國家移入的新增人口。
「讓我們成為澳洲人的不是我們來自哪裡,不是我們出生在哪裡,也不是我們所說的語言。30%的澳洲人出生在海外,另外澳洲人口有一半不是自己在海外出生,就是他們的父母是在海外出生。澳洲雖然不完美,但有時後其他人很難理解澳洲社會竟可如此開放、多元、公平。」
澳洲政府務實與理性的考量,沒有什麼「外國人搶澳洲人工作」的掙扎,僅管到了2023年,大量移民人口暴增,導致雪梨和墨爾本部分地區房租上漲,引起部分擔憂,但澳洲內政部長依然讚揚移民的偉大。代表表示,移民已經成為澳洲重要的基礎,打造了現代澳洲,根據代表的觀點,台灣移民也成為重要的外交橋樑。
「澳洲每年歡迎20萬新移民。這是大量的技術移民,他們為我們的社會和經濟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台灣移民也佔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代表是一個熱愛多元文化的人,她經常提及澳洲原住民族的6萬年歷史,也提到台灣數千年南島語族的遷移,使台灣與澳洲托勒斯海峽島民更加親近。2022年,她推動一場「當代澳洲與台灣原住民族時裝藝術展」,打破原住民族文化交流的刻板,以時尚取代傳統的藝術形式。並在當年8月1日的台灣原住民族日,向台灣原住民族祝賀,並傳達澳洲政府制定「原住民族外交政策(First Nations Foreign Policy)」的訊息,原住民族的政策已經不是單純的文化、藝術、運動、音樂等藝術形式的交流,而是進階到經濟、外交、國安方面等重大進展。
因為工作緣故,我多次受邀前往不同駐台外交官官邸訪問,不同國家的使節,對於官邸的內裝各有巧思,風格各異。在代表駐台期間,我幾度受邀前往澳洲政府在台灣設置的代表官邸,官邸的牆面,掛滿澳洲原住民族藝術家具有豐富色彩的創作,都是她個人的收藏。我看見古老、自然、創世的「夢時代(Dreamtime)」創作,以線條、圓點呈現的天地與神話,以及與土地、動植物、星象、女性傳統儀典、與人類的緊密連結。我們每次受邀坐在精心擺設的餐桌前,也討論政治,區域安全及經濟合作,但同時被古老靈感啟發的創作擁抱,就像我們的祖先當年也被溪流、池塘、海鷗、紅土、鱷魚、袋鼠、花朵、樹林、星座以及彩虹包圍。我個人認為,我們仍須回歸人性的基本面,臣服於一種不變的永恆與真理,儘管有些政權依然自大、傲慢、想要摧毀人類文明與美好的一切。
Jenny到現在,依然充滿熱情。
「我認為外交,就是建立夥伴關係、尋找共同點,連結彼此,面對共同挑戰。有機會了解不同的文化與社會,讓我們感動、豐富。政府也必須要與人民溝通、連結。如果沒有公眾的信任,沒有透明度,民主就受到傷害。只有透過清楚透明地說明我們面臨的挑戰、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廣納各方意見,政府內外及與人民妥善溝通,才能贏得公眾的信任,才可強化民主。」
如今,退休後,仍不斷穿梭在澳洲、台灣、日本、歐盟的智庫之間,穿越各大海洋,飛過不同的天空。Jenny依然不斷地飛,仍持續用不同的語言寫文章,也正在寫一本關於她移民經驗的書。她說她還有好多想做、想分享、想回饋的事情。
「我現在以不同的角色做出貢獻。」
Jenny笑著,帶著兩顆深深的酒窩,一如她30年前接下第一份外交工作時一樣。
如今,退休後,仍不斷穿梭在澳洲、台灣、日本、歐盟的智庫之間,穿越各大海洋,飛過不同的天空。Jenny依然不斷地飛,仍持續用不同的語言寫文章,也正在寫一本關於她移民經驗的書。她說她還有好多想做、想分享、想回饋的事情。
「我現在以不同的角色做出貢獻。」
Jenny笑著,帶著兩顆深深的酒窩,一如她30年前接下第一份外交工作時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