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盾」救台灣?
《晶片戰爭》作者Chris Miller:遠遠不能保證
文 | Kolas Yotaka
現任「移動能源公司」共同創辦人,前總統府發言人、行政院發言人、立法委員、記者、主播。Kolas Yotaka擁有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高階主管教育。也是作家、譯者。
現任「移動能源公司」共同創辦人,前總統府發言人、行政院發言人、立法委員、記者、主播。Kolas Yotaka擁有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高階主管教育。也是作家、譯者。
當我問Chris Miller,若有人說台灣因為有台積電,就像手持一面「矽盾」,所以中共就不敢打台灣······云云,Chris 毫不猶豫地告訴我「差太遠了。(This has been far from guaranteed.)」Chris認為,中國的民族主義和侵略野心,會讓他們失去經濟理性。台灣永遠要作最壞的打算,強化國防。
川普再次當總統,就職典禮當天因為遭逢罕見的低溫,使典禮必須移到室內舉行。沒想到就職典禮後,當川普正式入主白宮,在全世界引動一場史無前例的冰風暴。不但在美國國內,川普以行政命令的手段創建臨時組織「政府效率部(DOGE)」,任命科技富豪伊隆馬斯克(Elon Musk)擔任負責人,目標要大砍政府機關1兆美元預算(約34兆台幣,約台灣連續10年全國政府總預算),並開除超過200萬美國公務員;在鎖定開除的職員中,扣掉那些被川普政府認為不忠誠、親民主黨、非裔、拉美裔、有色人種、跨性別的公務員之外,還包括國際開發署、國防部與外交部的職員,以及最敏感的原子能機構和美國中情局CIA。這些組織,幾乎都是美國在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冷戰時期,為對抗共產蘇聯所設置的政府制度,如今美國自斷手腳,看在中國與俄羅斯眼中,恐怕暗自竊喜。
川普所帶領的美國開始疏遠盟友,高喊「美國優先」「把美國納稅人放在第一位」,目的要在美國國內取得人民支持的正當性,但喊出「美國優先」,首當其衝就是烏克蘭和台灣。有關烏克蘭,因為「美國優先」,所以川普政府主張要把烏克蘭問題留給歐洲,讓歐洲自己去解決俄羅斯。如此一來已加速美國在烏克蘭戰爭在軍事與金援的撤退。有關台灣,因為「美國優先」,所以川普政府正加速把半導體產業拉進美國,要求美國所需要的先進晶片都要在美國生產,不能繼續在台灣生產,否則就要對所有進口美國的晶片課以100%關稅,以免讓台灣繼續「偷我們的晶片」。
2001年,一名澳洲資深的記者克萊格艾德生(Craig Addison)出版一本書《矽屏障—台灣最堅實的國防》(Silicon Shield: Taiwan’s Protection Against Chinese Attack),其中提到台灣因為有舉足輕重的半導體產業,影響各國經濟發展,所以中國不敢攻打台灣,就算中國有侵台動機,各國也會為了保護自身的經濟而願意挺身保護生產晶片的台灣⋯⋯大概是這樣的論點。此書一出,不論被視為名符其實或溢美之詞,皆無傷大雅,反正大家聽了開心,增加台灣國民全體的自尊自信,沒什麼不好。但這樣的理論,只是一種看台海關係的「觀點」。
「矽盾」(Silicon Shield)是否真的存在?實際上中國侵台的動機並未稍減,各國對是否出兵護台也閃爍其詞。例如2025年2月底,中共無預警在距離高雄、屏東外海僅約40浬處進行「射擊訓練」,並主張這是中國的內政,稱「這不是一個外交問題」,所以並未知會台灣,打破長久以來演習前會互相通知的慣例。又例如,川普多次接受媒體訪問,被問及是否願意防衛台灣,非但從未正面回答,甚至多次提及他與習近平「關係良好」。更別說2025年3月,川普滿意地宣布,台積電將再抱著1000億美元到美國增設廠房,把最先進的晶片技術帶到美國,輕輕鬆鬆地就把「矽盾」從台灣手上拿走。川普稱一切佈局,都是為了美國的「國家安全」。
但台灣的「國家安全」呢?
中國不理性 「矽盾」說過於天真
在Chris Miller一戰成名的著作《晶片戰爭》(Chip War)一書的最後一節,標題為「台灣的兩難」,提到當前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被問及是否擔心台海安全影響台積電的經濟版圖,他表示「關於中國入侵台灣,我可以告訴你,每個人都希望台海和平。」Chris Miller在書中直白的表示「他(劉德音)評估戰爭風險的能力仍有待檢驗。」書中也提到台灣總統蔡英文在外交事務雜誌(Foreign Affairs)撰文主張台灣的晶片業是一塊「矽盾」,讓台灣可以免於攻擊。但Chris Miller對此說法的評語也與他對前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的評論相去不遠,表示蔡英文總統的觀點「是一種非常樂觀的觀點」。因為當前的台海危機已經比1950年代更危險,甚至存在核戰風險,豈是一塊「矽盾」就可防堵的威脅?
當我問Chris Miller,若有人說台灣因為有台積電,就像手持一面「矽盾」,所以中共就不敢打台灣······云云,Chris 毫不猶豫地告訴我「差太遠了。」
「『矽盾』假說認為,即使在危機中,中國也會採取理性的經濟行動。但這差太遠了,無法得到保證。如果中國只想追求經濟成長其他都不管,它就不會與它的鄰國發生外交政策危機。如果你只看GDP成長率或科技股的漲跌,你就會無法解釋中國為什麼要在南海對菲律賓施加壓力——這些施壓行為是民族主義和侵略行為造成的,不是只有經濟。所以我認為我們不應該以為中國還有經濟理性。我們必須為更糟糕的情況做好準備。」
樂觀主義者認為,沒有人想要破壞台灣完整的半導體供應鏈,但樂觀主義者沒有想到,儘管大家不想破壞它,卻都想擁有它。不論美國與中國都想要進一步控制半導體產業供應鏈,現在這情況已經發生。晶片生產集中在特定國家究竟是不是一件好事?曾經參訪過新竹科學園區的Chris對於台灣完整的半導體生態系感到讚嘆,他說他去過世界上許多生產半導體的國家,對於台灣的半導體產業鏈非凡的規模相當驚艷,他號稱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在世界上獨一無二,在他研究的職涯中,從未看過如此驚人、完整又龐大的半導體生態系,世界上任何其他國家的規模,都無法與台灣的半導體產業相比。但也因此引起Chris的憂慮。
「是的,我仍然擔心過度集中。」
不論是基於經濟、商業或是國家安全的考量,Chris認為,雞蛋放在同一個藍子裡總是充滿風險。
「台灣和台積電的成功,也造成市場高度集中。我不是說這是台積電一家公司就可造成的結果,實際上我欽佩他們的成功。但如果說到生產高階GPU,的確就幾乎就都是在台灣製造的。如果以石油比喻,沙烏地阿拉伯其石油產量也只不到全球產量的15%,就已經被稱為石油生產大國。我認為,我們可以一邊頌揚台積電的成功,一邊也期待在地理上還能有更多元的供應鏈分佈,其實是合理的。」
Chris客氣委婉地點出,即便沙烏地阿拉伯被稱為石油生產大國,它也不過只產出全球所需油量的15%; 如今全世界高階半導體有90%集中在台灣,包括手機處理器、AI繪圖處理器(GPU)以及個人電腦晶片,都是在台灣生產。但不幸地是台灣持續面臨戰爭風險,這當然值得外界擔憂。不要忘記,Chris是戰爭史專家。
「我認為投資者必須要回歸理性現實,要追求多樣化的供應鏈。如果Google公司只在一個資料中心開放全球使用者申請Gmail使用,使用者當然會想問一個合理的問題:它是否具有抵禦網災的能力。晶片產業需要類似的地理分散。」
就在2023年,當Chris來到台灣與張忠謀同台,為自己的「晶片戰爭」繁體中文版宣傳時,聽見經歷多屆美、中、台政權更迭的張忠謀指出「全球化已死」。數十年來,半導體業的確見證世界巨大的轉變,地緣政治劇烈變化,各國政府插手半導體的產業鏈分配與利潤分配,這導致張忠謀發出「全球化已死」「自由貿易已死」的感嘆,各國政府的介入、監管與關稅政策已經使半導體失去自由發展的自由。張忠謀的話,言猶在耳,不過到現在,Chris依然並不同意這種說法,他認為全球化沒有消亡,而是正在改變。
「如果全球化消失了,我們就不會看到有幾個國家出現歷史新高的外資流入,我們也不會看到台灣與美國的貿易額創下歷史新高,我們也不會看到有創紀錄的外資流入馬來西亞。真正改變的是:中國與西方的經濟關係不再深化,在某些領域開始出現分裂。但我認為,將『全球化』等同於『中國』是錯誤的。」
美國仍扛不起起「矽盾」
2025年3月初,美國總統川普得意地宣布台積電將再赴美投資,比起拜登政府是拿錢請台積電到美國,川普認為自己的關稅威脅生效,如今是台積電自己抱著1000億美金到美國投資,不但可以增加上萬工作機會,還分散了台積電晶片的市佔率,預估美國至少可瓜分全球40%的晶片市場。但儘管除了台灣,各國都樂見晶片供應鏈多元化、分散化,但美國真的吃得下這塊市場嗎?
張忠謀坦承,台積電到美國設廠的經驗並不順利,第一次在1995年,當時就遇到「成本問題」「人才問題」「文化問題」,儘管到了21世紀,再次到美國的亞利桑那州設廠,遇到的問題還是一樣。Chris指出,儘管美國迫切地想要台灣的台積電,但若缺乏多元的人才,依然會是美國難以追上台灣的原因。
「我認為勞動成本當然是問題的一部分,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勞動成本的重要性正在下降。例如,台灣的競爭力主要不在於勞動成本,而在於專業化和規模經濟。我認為川普政府會想積極地解決供應鏈過度集中的問題,但美國也會必須付出代價。因為想(從台灣)分散供應鏈不可能是免費的,我們需要有策略,要有能力決定哪些供應鏈需要被分散,也要可分辨哪些供應鏈已經有足夠的韌性。」
Chris認為,晶片產業「大規模生產」的特性,是降低勞動成本的關鍵,但川普2.0時代的美國依然難以趕上其他國家的生產規模。
「規模經濟仍然很重要。我認為,若與五年前相比,美國現在的狀況是比以前要好得多,但台灣和韓國的規模依然擁有更大的規模經濟,因此也有較低的成本結構。」
美國的目標,一直就是掣肘中國。不但在今年2月派出副總統范斯(JD Vance)出席「巴黎AI行動高峰會」時強調川普政府將確保最強大的AI系統在美國製造,並使用美國設計、美國製造的晶片。看來,川普也想為美國打造屬於美國版的「矽盾」。
當3月初,川普宣布台積電將加碼投資赴美生產,也不客氣地說,台灣的確壟斷市場,美國必須打破壟斷,才能確保美國的利益:
「台灣的確壟斷了這個(半導體)市場,我想『壟斷』這個詞聽起來不是很好聽也不得體,但他們(台灣)的確就是壟斷,所以到美國設廠對這個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公司來說是重大的進展。這關乎美國的經濟安全,也關於美國的國家安全。魏先生(魏哲家,台積電董事長)也可以把生產鏈轉移到一個非常安全的地方(美國)。」
川普再次上台後,其內閣財經官員的部局,幾乎都衝著中國而來。不論是美國商務部負責出口管制的助理部長蘭登海德(Landon Heid),或商務部另外一名主管如工業暨安全局局長傑佛瑞凱斯勒(Jeffrey Kessler),都是「中國鷹」,都是被看準即將對中國出重手的人物。近來川普政府宣布將對中國祭出全面AI晶片出口管制措施,要全面禁止美國的AI晶片進入中國。尤其凱斯勒在2月27日出席聯邦參議院人事案聽證會時,指出台積電晶片流向華為令人擔憂,強調美國必須強力執法。但搶奪加上封鎖,能確保美國的半導體技術領先中國嗎?
「我認為正確的說法是:美國、台灣、日本、荷蘭和韓國的聯合夥伴關係將繼續領先中國。我認為他們會的——但國家要擁有一種能力,一種懂得善加運用合作夥伴的專業的能力,這至關重要。」
顯然Chris認為,「矽盾」不是單一廠商、單一國家扛得起,是要一群人一起努力。單打獨鬥,難以成氣候。
小心「2025中國製造」的潛在傷害
2015年,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出一個為期30年的製造業翻身的改造計畫,目的要讓中國成為「製造強國」,以打破中國總是以「低勞力」、「低技術」生產「低價格」產品的刻板印象,中國提出「中國製造2025」三步驟計畫,2015-2025為第一階段,2025-2035、2035-2045(2045為中國建國100週年)為其第二、第三階段,目標要讓中國成為獨霸全球的科技強國。極權的共產中國提出一個長達30年的富國強兵計畫,自此投入大量預算投入軟硬體,說是要與民主陣營競爭云云,令人不寒而慄。
2025年2月上旬,中國AI企業DeepSeek發布一款聊天機器人,引起全球股市震盪,因為原本以為AI技術領先全球的美國,有Open AI獨佔鰲頭,沒想到被一家看似名不見經傳的中國企業DeepSeek打敗。DeepSeek的語言學習模型,以較低的成本上市,廠商強調完全中國製,其所使用的GPU是中國製,運算時使用更少的電力、更少的高階晶片,宣稱達到近乎OpenAI的水準,打破「算力」的路徑,為全球AI市場提供更符合成本效益的選擇。消息一曝光,全球股市瞬間慘跌,川普表示DeepSeek的出現對美國的確是一記警鐘(wake-up call)。
但川普卻依然很有自信,認為DeepSeek不會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他認為「這是一項正在發展中的技術。實際上,我認為我們將從中受益。」他的商人思考本能反射,並認為AI若能更便宜,是一件好事。「我認為這是非常好的發展」川普說。國安問題瞬間被川普拋在腦後。但Chris提醒,DeepSeek的出現,台灣與美國,都應該小心,尤其必須對「中國製造2025」的國家政策提高警覺。
「是的,我們應該擔心。中國的產業政策並不完善,但中國幾乎在每個製造業領域的技術都已經趕上世界水準。晶片只是少數還沒趕上的例外。當然,半導體製造過程非常困難且難以輕鬆複製。然而,眼看中國政府大量投資預算,加上中國超大的市場規模,我們必須認真看待中國的能力。」
隨著中國DeepSeek的出現,並宣稱其晶片和GPU都是國產的,看來「中國製造2025」正在取得成果。美國總統川普也提大型科技計劃如StarGate計畫,展現決心,要世人相信美國仍然會在人工智慧領域保持領先地位。不論是美國或中國,兩國都要展現國內生產、「自給自足」的能力。中美之間的競爭,是否會導致現有的晶片供應鏈分裂成中國和非中國兩個體系?Chris認為,儘管中國片面地想要強大,但短時間之內仍無法追上。
「我不認為DeepSeek可以達到這個目標。我最信任的分析師認為,該公司已經使用5萬多個輝達(Nvidia)的GPU,中國仍持續大量進口Nvidia H20晶片。DeepSeek的執行長曾多次公開表示,他目前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難以取得高階晶片,顯然目前中國在尖端領域仍未自給自足。主要原因是美國和荷蘭對光刻工具等設備要出口中國仍然多所限制。如果沒有這些限制,中芯國際將會有大幅進展。」
「矽盾」的未來:國防產業
人工智慧控制的無人機,致命性的自動武器系統和新型核武已經成為「新冷戰」時期的標配。Chris其實是一位戰爭史專家,他觀察到歷史上重大的科技進步大多是由戰爭引動而來。他觀察過去三年的烏克蘭和巴以衝突中,無人機的開發,成為國防發展最新的演化。
「在近年的戰爭我們看見一些趨勢,會以現代科技結合老派的戰術,例如俄羅斯與烏克蘭戰爭中,我們會看見第一次世界大戰式的塹壕戰,也會看見21世紀的武器新動態。許多分析家都注意到無人機在兩場戰爭中的偵察任務和攻擊行動發揮重要作用。我也對烏俄戰爭和以巴戰爭中,都讓科技驅動的情報偵蒐機扮演核心任務,印象深刻。」
根據紐約時報在3月間的一份名為〈天空中的一千名狙擊手—--烏克蘭的新戰爭〉一文,深入報導烏克戰況,文中訪問多位烏克蘭的指揮官,他們大多表示,如今大部分的殺戮任務都是由無人機完成,三年內,有70%的俄羅斯與烏克蘭的傷亡,都是由無人機造成。遙控就可以殺人,如今無人機對雙方來說都是惡夢,這種劇烈的轉變正在改變未來戰爭的模式。一但美國對烏克蘭的軍援撤退,將使烏俄雙方改變戰爭模式,對相對經濟實惠的無人機的需求,只會增加不會減少。這些慘烈的前例,已經改變戰爭的本質,值得台灣高度警覺。
若真是如此,國家就必須更加關注半導體產業,因為國防韌性,取決於完整的半導體供應鏈。
「半導體在許多不同層面,皆對這些新技術發揮關鍵的作用。首先是系統中的晶片,高階無人機可能擁有一、兩個複雜的晶片,和一些不太複雜的感測器和其他半導體。除了特定系統中的晶片之外,還有用於網路的晶片,可以在戰時讓軍隊得以通訊、命令和控制,使系統得以運作,這些通訊網路都需要大量高階晶片。最後,用於開發和部署國防系統的資料中心,也需要晶片,也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我們想強化國防半導體供應鏈的韌性,不僅要考慮武器,還要考慮支援它們的整個網路系統。」
Chris提醒,無人機產業,是台灣應該多所琢磨的領域。
「了解無人機供應鏈的發展,不但可以讓我們了解電子供應鏈的整體變化,也可以讓我們了解國防供應鏈的演化過程。印太地區主要國家的高級軍事領導人都意識到,擁有大量無人機,將是在面對可能會有的戰爭衝突時,致勝的關鍵,它們對於阻止戰爭具有重要意義。中國過去一直主導無人機供應鏈,因此,我們必須找到多元化生產無人機的管道,與更可靠的夥伴合作。」
身為歷史學家,Chris認為分析半導體產業的過去、現在,對於預測半導體的未來至關重要,尤其是涉及政治或技術等本質上難以預測的領域。回顧歷史可以讓我們了解未來的可能性,儘管我們目前還看不清前方的路,但藉由分析歷史,能讓我們維持一種敏感度,得以在迷霧中繼續往前。
川普再次當總統,就職典禮當天因為遭逢罕見的低溫,使典禮必須移到室內舉行。沒想到就職典禮後,當川普正式入主白宮,在全世界引動一場史無前例的冰風暴。不但在美國國內,川普以行政命令的手段創建臨時組織「政府效率部(DOGE)」,任命科技富豪伊隆馬斯克(Elon Musk)擔任負責人,目標要大砍政府機關1兆美元預算(約34兆台幣,約台灣連續10年全國政府總預算),並開除超過200萬美國公務員;在鎖定開除的職員中,扣掉那些被川普政府認為不忠誠、親民主黨、非裔、拉美裔、有色人種、跨性別的公務員之外,還包括國際開發署、國防部與外交部的職員,以及最敏感的原子能機構和美國中情局CIA。這些組織,幾乎都是美國在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冷戰時期,為對抗共產蘇聯所設置的政府制度,如今美國自斷手腳,看在中國與俄羅斯眼中,恐怕暗自竊喜。
川普所帶領的美國開始疏遠盟友,高喊「美國優先」「把美國納稅人放在第一位」,目的要在美國國內取得人民支持的正當性,但喊出「美國優先」,首當其衝就是烏克蘭和台灣。有關烏克蘭,因為「美國優先」,所以川普政府主張要把烏克蘭問題留給歐洲,讓歐洲自己去解決俄羅斯。如此一來已加速美國在烏克蘭戰爭在軍事與金援的撤退。有關台灣,因為「美國優先」,所以川普政府正加速把半導體產業拉進美國,要求美國所需要的先進晶片都要在美國生產,不能繼續在台灣生產,否則就要對所有進口美國的晶片課以100%關稅,以免讓台灣繼續「偷我們的晶片」。
2001年,一名澳洲資深的記者克萊格艾德生(Craig Addison)出版一本書《矽屏障—台灣最堅實的國防》(Silicon Shield: Taiwan’s Protection Against Chinese Attack),其中提到台灣因為有舉足輕重的半導體產業,影響各國經濟發展,所以中國不敢攻打台灣,就算中國有侵台動機,各國也會為了保護自身的經濟而願意挺身保護生產晶片的台灣⋯⋯大概是這樣的論點。此書一出,不論被視為名符其實或溢美之詞,皆無傷大雅,反正大家聽了開心,增加台灣國民全體的自尊自信,沒什麼不好。但這樣的理論,只是一種看台海關係的「觀點」。
「矽盾」(Silicon Shield)是否真的存在?實際上中國侵台的動機並未稍減,各國對是否出兵護台也閃爍其詞。例如2025年2月底,中共無預警在距離高雄、屏東外海僅約40浬處進行「射擊訓練」,並主張這是中國的內政,稱「這不是一個外交問題」,所以並未知會台灣,打破長久以來演習前會互相通知的慣例。又例如,川普多次接受媒體訪問,被問及是否願意防衛台灣,非但從未正面回答,甚至多次提及他與習近平「關係良好」。更別說2025年3月,川普滿意地宣布,台積電將再抱著1000億美元到美國增設廠房,把最先進的晶片技術帶到美國,輕輕鬆鬆地就把「矽盾」從台灣手上拿走。川普稱一切佈局,都是為了美國的「國家安全」。
但台灣的「國家安全」呢?
中國不理性 「矽盾」說過於天真
在Chris Miller一戰成名的著作《晶片戰爭》(Chip War)一書的最後一節,標題為「台灣的兩難」,提到當前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被問及是否擔心台海安全影響台積電的經濟版圖,他表示「關於中國入侵台灣,我可以告訴你,每個人都希望台海和平。」Chris Miller在書中直白的表示「他(劉德音)評估戰爭風險的能力仍有待檢驗。」書中也提到台灣總統蔡英文在外交事務雜誌(Foreign Affairs)撰文主張台灣的晶片業是一塊「矽盾」,讓台灣可以免於攻擊。但Chris Miller對此說法的評語也與他對前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的評論相去不遠,表示蔡英文總統的觀點「是一種非常樂觀的觀點」。因為當前的台海危機已經比1950年代更危險,甚至存在核戰風險,豈是一塊「矽盾」就可防堵的威脅?
當我問Chris Miller,若有人說台灣因為有台積電,就像手持一面「矽盾」,所以中共就不敢打台灣······云云,Chris 毫不猶豫地告訴我「差太遠了。」
「『矽盾』假說認為,即使在危機中,中國也會採取理性的經濟行動。但這差太遠了,無法得到保證。如果中國只想追求經濟成長其他都不管,它就不會與它的鄰國發生外交政策危機。如果你只看GDP成長率或科技股的漲跌,你就會無法解釋中國為什麼要在南海對菲律賓施加壓力——這些施壓行為是民族主義和侵略行為造成的,不是只有經濟。所以我認為我們不應該以為中國還有經濟理性。我們必須為更糟糕的情況做好準備。」
樂觀主義者認為,沒有人想要破壞台灣完整的半導體供應鏈,但樂觀主義者沒有想到,儘管大家不想破壞它,卻都想擁有它。不論美國與中國都想要進一步控制半導體產業供應鏈,現在這情況已經發生。晶片生產集中在特定國家究竟是不是一件好事?曾經參訪過新竹科學園區的Chris對於台灣完整的半導體生態系感到讚嘆,他說他去過世界上許多生產半導體的國家,對於台灣的半導體產業鏈非凡的規模相當驚艷,他號稱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在世界上獨一無二,在他研究的職涯中,從未看過如此驚人、完整又龐大的半導體生態系,世界上任何其他國家的規模,都無法與台灣的半導體產業相比。但也因此引起Chris的憂慮。
「是的,我仍然擔心過度集中。」
不論是基於經濟、商業或是國家安全的考量,Chris認為,雞蛋放在同一個藍子裡總是充滿風險。
「台灣和台積電的成功,也造成市場高度集中。我不是說這是台積電一家公司就可造成的結果,實際上我欽佩他們的成功。但如果說到生產高階GPU,的確就幾乎就都是在台灣製造的。如果以石油比喻,沙烏地阿拉伯其石油產量也只不到全球產量的15%,就已經被稱為石油生產大國。我認為,我們可以一邊頌揚台積電的成功,一邊也期待在地理上還能有更多元的供應鏈分佈,其實是合理的。」
Chris客氣委婉地點出,即便沙烏地阿拉伯被稱為石油生產大國,它也不過只產出全球所需油量的15%; 如今全世界高階半導體有90%集中在台灣,包括手機處理器、AI繪圖處理器(GPU)以及個人電腦晶片,都是在台灣生產。但不幸地是台灣持續面臨戰爭風險,這當然值得外界擔憂。不要忘記,Chris是戰爭史專家。
「我認為投資者必須要回歸理性現實,要追求多樣化的供應鏈。如果Google公司只在一個資料中心開放全球使用者申請Gmail使用,使用者當然會想問一個合理的問題:它是否具有抵禦網災的能力。晶片產業需要類似的地理分散。」
就在2023年,當Chris來到台灣與張忠謀同台,為自己的「晶片戰爭」繁體中文版宣傳時,聽見經歷多屆美、中、台政權更迭的張忠謀指出「全球化已死」。數十年來,半導體業的確見證世界巨大的轉變,地緣政治劇烈變化,各國政府插手半導體的產業鏈分配與利潤分配,這導致張忠謀發出「全球化已死」「自由貿易已死」的感嘆,各國政府的介入、監管與關稅政策已經使半導體失去自由發展的自由。張忠謀的話,言猶在耳,不過到現在,Chris依然並不同意這種說法,他認為全球化沒有消亡,而是正在改變。
「如果全球化消失了,我們就不會看到有幾個國家出現歷史新高的外資流入,我們也不會看到台灣與美國的貿易額創下歷史新高,我們也不會看到有創紀錄的外資流入馬來西亞。真正改變的是:中國與西方的經濟關係不再深化,在某些領域開始出現分裂。但我認為,將『全球化』等同於『中國』是錯誤的。」
美國仍扛不起起「矽盾」
2025年3月初,美國總統川普得意地宣布台積電將再赴美投資,比起拜登政府是拿錢請台積電到美國,川普認為自己的關稅威脅生效,如今是台積電自己抱著1000億美金到美國投資,不但可以增加上萬工作機會,還分散了台積電晶片的市佔率,預估美國至少可瓜分全球40%的晶片市場。但儘管除了台灣,各國都樂見晶片供應鏈多元化、分散化,但美國真的吃得下這塊市場嗎?
張忠謀坦承,台積電到美國設廠的經驗並不順利,第一次在1995年,當時就遇到「成本問題」「人才問題」「文化問題」,儘管到了21世紀,再次到美國的亞利桑那州設廠,遇到的問題還是一樣。Chris指出,儘管美國迫切地想要台灣的台積電,但若缺乏多元的人才,依然會是美國難以追上台灣的原因。
「我認為勞動成本當然是問題的一部分,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勞動成本的重要性正在下降。例如,台灣的競爭力主要不在於勞動成本,而在於專業化和規模經濟。我認為川普政府會想積極地解決供應鏈過度集中的問題,但美國也會必須付出代價。因為想(從台灣)分散供應鏈不可能是免費的,我們需要有策略,要有能力決定哪些供應鏈需要被分散,也要可分辨哪些供應鏈已經有足夠的韌性。」
Chris認為,晶片產業「大規模生產」的特性,是降低勞動成本的關鍵,但川普2.0時代的美國依然難以趕上其他國家的生產規模。
「規模經濟仍然很重要。我認為,若與五年前相比,美國現在的狀況是比以前要好得多,但台灣和韓國的規模依然擁有更大的規模經濟,因此也有較低的成本結構。」
美國的目標,一直就是掣肘中國。不但在今年2月派出副總統范斯(JD Vance)出席「巴黎AI行動高峰會」時強調川普政府將確保最強大的AI系統在美國製造,並使用美國設計、美國製造的晶片。看來,川普也想為美國打造屬於美國版的「矽盾」。
當3月初,川普宣布台積電將加碼投資赴美生產,也不客氣地說,台灣的確壟斷市場,美國必須打破壟斷,才能確保美國的利益:
「台灣的確壟斷了這個(半導體)市場,我想『壟斷』這個詞聽起來不是很好聽也不得體,但他們(台灣)的確就是壟斷,所以到美國設廠對這個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公司來說是重大的進展。這關乎美國的經濟安全,也關於美國的國家安全。魏先生(魏哲家,台積電董事長)也可以把生產鏈轉移到一個非常安全的地方(美國)。」
川普再次上台後,其內閣財經官員的部局,幾乎都衝著中國而來。不論是美國商務部負責出口管制的助理部長蘭登海德(Landon Heid),或商務部另外一名主管如工業暨安全局局長傑佛瑞凱斯勒(Jeffrey Kessler),都是「中國鷹」,都是被看準即將對中國出重手的人物。近來川普政府宣布將對中國祭出全面AI晶片出口管制措施,要全面禁止美國的AI晶片進入中國。尤其凱斯勒在2月27日出席聯邦參議院人事案聽證會時,指出台積電晶片流向華為令人擔憂,強調美國必須強力執法。但搶奪加上封鎖,能確保美國的半導體技術領先中國嗎?
「我認為正確的說法是:美國、台灣、日本、荷蘭和韓國的聯合夥伴關係將繼續領先中國。我認為他們會的——但國家要擁有一種能力,一種懂得善加運用合作夥伴的專業的能力,這至關重要。」
顯然Chris認為,「矽盾」不是單一廠商、單一國家扛得起,是要一群人一起努力。單打獨鬥,難以成氣候。
小心「2025中國製造」的潛在傷害
2015年,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出一個為期30年的製造業翻身的改造計畫,目的要讓中國成為「製造強國」,以打破中國總是以「低勞力」、「低技術」生產「低價格」產品的刻板印象,中國提出「中國製造2025」三步驟計畫,2015-2025為第一階段,2025-2035、2035-2045(2045為中國建國100週年)為其第二、第三階段,目標要讓中國成為獨霸全球的科技強國。極權的共產中國提出一個長達30年的富國強兵計畫,自此投入大量預算投入軟硬體,說是要與民主陣營競爭云云,令人不寒而慄。
2025年2月上旬,中國AI企業DeepSeek發布一款聊天機器人,引起全球股市震盪,因為原本以為AI技術領先全球的美國,有Open AI獨佔鰲頭,沒想到被一家看似名不見經傳的中國企業DeepSeek打敗。DeepSeek的語言學習模型,以較低的成本上市,廠商強調完全中國製,其所使用的GPU是中國製,運算時使用更少的電力、更少的高階晶片,宣稱達到近乎OpenAI的水準,打破「算力」的路徑,為全球AI市場提供更符合成本效益的選擇。消息一曝光,全球股市瞬間慘跌,川普表示DeepSeek的出現對美國的確是一記警鐘(wake-up call)。
但川普卻依然很有自信,認為DeepSeek不會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他認為「這是一項正在發展中的技術。實際上,我認為我們將從中受益。」他的商人思考本能反射,並認為AI若能更便宜,是一件好事。「我認為這是非常好的發展」川普說。國安問題瞬間被川普拋在腦後。但Chris提醒,DeepSeek的出現,台灣與美國,都應該小心,尤其必須對「中國製造2025」的國家政策提高警覺。
「是的,我們應該擔心。中國的產業政策並不完善,但中國幾乎在每個製造業領域的技術都已經趕上世界水準。晶片只是少數還沒趕上的例外。當然,半導體製造過程非常困難且難以輕鬆複製。然而,眼看中國政府大量投資預算,加上中國超大的市場規模,我們必須認真看待中國的能力。」
隨著中國DeepSeek的出現,並宣稱其晶片和GPU都是國產的,看來「中國製造2025」正在取得成果。美國總統川普也提大型科技計劃如StarGate計畫,展現決心,要世人相信美國仍然會在人工智慧領域保持領先地位。不論是美國或中國,兩國都要展現國內生產、「自給自足」的能力。中美之間的競爭,是否會導致現有的晶片供應鏈分裂成中國和非中國兩個體系?Chris認為,儘管中國片面地想要強大,但短時間之內仍無法追上。
「我不認為DeepSeek可以達到這個目標。我最信任的分析師認為,該公司已經使用5萬多個輝達(Nvidia)的GPU,中國仍持續大量進口Nvidia H20晶片。DeepSeek的執行長曾多次公開表示,他目前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難以取得高階晶片,顯然目前中國在尖端領域仍未自給自足。主要原因是美國和荷蘭對光刻工具等設備要出口中國仍然多所限制。如果沒有這些限制,中芯國際將會有大幅進展。」
「矽盾」的未來:國防產業
人工智慧控制的無人機,致命性的自動武器系統和新型核武已經成為「新冷戰」時期的標配。Chris其實是一位戰爭史專家,他觀察到歷史上重大的科技進步大多是由戰爭引動而來。他觀察過去三年的烏克蘭和巴以衝突中,無人機的開發,成為國防發展最新的演化。
「在近年的戰爭我們看見一些趨勢,會以現代科技結合老派的戰術,例如俄羅斯與烏克蘭戰爭中,我們會看見第一次世界大戰式的塹壕戰,也會看見21世紀的武器新動態。許多分析家都注意到無人機在兩場戰爭中的偵察任務和攻擊行動發揮重要作用。我也對烏俄戰爭和以巴戰爭中,都讓科技驅動的情報偵蒐機扮演核心任務,印象深刻。」
根據紐約時報在3月間的一份名為〈天空中的一千名狙擊手—--烏克蘭的新戰爭〉一文,深入報導烏克戰況,文中訪問多位烏克蘭的指揮官,他們大多表示,如今大部分的殺戮任務都是由無人機完成,三年內,有70%的俄羅斯與烏克蘭的傷亡,都是由無人機造成。遙控就可以殺人,如今無人機對雙方來說都是惡夢,這種劇烈的轉變正在改變未來戰爭的模式。一但美國對烏克蘭的軍援撤退,將使烏俄雙方改變戰爭模式,對相對經濟實惠的無人機的需求,只會增加不會減少。這些慘烈的前例,已經改變戰爭的本質,值得台灣高度警覺。
若真是如此,國家就必須更加關注半導體產業,因為國防韌性,取決於完整的半導體供應鏈。
「半導體在許多不同層面,皆對這些新技術發揮關鍵的作用。首先是系統中的晶片,高階無人機可能擁有一、兩個複雜的晶片,和一些不太複雜的感測器和其他半導體。除了特定系統中的晶片之外,還有用於網路的晶片,可以在戰時讓軍隊得以通訊、命令和控制,使系統得以運作,這些通訊網路都需要大量高階晶片。最後,用於開發和部署國防系統的資料中心,也需要晶片,也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我們想強化國防半導體供應鏈的韌性,不僅要考慮武器,還要考慮支援它們的整個網路系統。」
Chris提醒,無人機產業,是台灣應該多所琢磨的領域。
「了解無人機供應鏈的發展,不但可以讓我們了解電子供應鏈的整體變化,也可以讓我們了解國防供應鏈的演化過程。印太地區主要國家的高級軍事領導人都意識到,擁有大量無人機,將是在面對可能會有的戰爭衝突時,致勝的關鍵,它們對於阻止戰爭具有重要意義。中國過去一直主導無人機供應鏈,因此,我們必須找到多元化生產無人機的管道,與更可靠的夥伴合作。」
身為歷史學家,Chris認為分析半導體產業的過去、現在,對於預測半導體的未來至關重要,尤其是涉及政治或技術等本質上難以預測的領域。回顧歷史可以讓我們了解未來的可能性,儘管我們目前還看不清前方的路,但藉由分析歷史,能讓我們維持一種敏感度,得以在迷霧中繼續往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