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k-ke ho!」
前澳洲駐台代表露珍怡——不斷切換模式的人生
文 | Kolas Yotaka
在澳洲的外交暨貿易部RG Casey大樓的展覽館,有一個特展取名「肖像與鏡子(Portraits & Mirrors)」,展出澳洲歷史上派駐各國的「第一位女性大使」的照片。其中一張照片,是我熟悉的面孔,一張看起來比現在年輕一點的臉龐,上面寫著:「Jenny Polyxeni Bloomfield,2011年至2014年,希臘大使」。
明亮的雙眼、一貫的自信,不管派到哪裡也不會消失的酒窩,就是澳洲駐台前代表露珍怡的招牌。Jenny的人生,見証了澳洲社會擁抱多元化的過程。她從小與父母從希臘移民至澳洲,墨爾本大學畢業後,加入澳洲外交部,成為專業外交官,後來被提名到澳洲駐希臘大使,是澳洲第一位派希臘的女大使,而希臘正是她的出生地。這種因緣際會,絕非父母當年帶著Jenny移民澳洲時,所能預想得到的發展。
當Jenny在2021年派任台灣之後,正巧我當時也在政府內工作,因緣際會與她見面多次。她優雅、熱情、幽默、樂於求知,在台灣駐外使節圈相當活躍,也很具有影響力。剛上任時對台灣的一切充滿好奇,三年任期滿要卸任前不但中文已經相當流利,還學會幾句台語、客語和原住民族語,有好幾次在公開場合的致詞甚至以這些語言開場,離台前甚至錄製長達兩分鐘的台語短片,向台灣致意道別,令許多人驚艷。她是一位希臘裔的澳洲公民,在澳洲墨爾本大學取得法律與政治學學位,1995年成為澳洲外交暨貿易部的外交官,她同時也是第一位澳洲政府外派希臘的「女性」大使。在加入外交部期間,Jenny也遇到了她的外交官同事James Bloomfield,兩人相戀結婚,幾年前先生因病過世,兩人育有四名子女。
這一天代表來到台灣,這是她在卸任一年後首次再回到台北,是為了一場新書發表會,因為「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為她出版的書正要問世,這本書展現台澳深刻友誼,收錄了Jenny駐台任內所有關於澳台關係的文件、聯合聲明、新聞稿以及她曾經使用過的演講稿,演講稿皆由她本人寫的,有時候還有澳辦同仁的貢獻,若不是以「Ta’k-ke ho」(台語:「大家好」)開場,就是以「Nga’ayho」展開(阿美族語:「你好」),有時候還有客語和其他不同族群的原民語穿插期間,這一切在我眼中非常精彩有趣。
就跟我一樣,代表是一個十足的語言控,她的第一語言是希臘語,移民澳洲之後更加使用英語,法語是她的第三語言且相當流利,日語和西班牙語也很溜。更不用說因為外派到不同國家也學會波斯語、義大利語、中文、台語。每次當代表站在我的眼前,我們倆就好像兩台面對面的電腦主機,機殼是透明的,我們透過雙眼就可以看穿對方的主機正在切換不同的模式,在很短的時間內,即可找到對方的頻道,用相同的頻率溝通。所謂相同的頻率,我指的當然不只是「語言」,還包括我們對外交、國安、能源、性別、族群、文化的看法。
在人生中「切換模式」,需要十足的自信與智慧。結束台灣的任期後,在為澳洲政府工作了29年之後,她回國退休,與孩子家人相處。但她並沒有休息,在各大報章雜誌已刊登關於外交、政治、經濟、社會等議題的文章,在國際研討會發表演說,並與澳洲、台灣、日本、歐盟等智庫合作,擔任顧問。多年來的外交訓練,她走遍世界,經歷不同的文化衝擊,也歷經豐富的人生洗禮,現在她已切換到分享自身的想法、做出貢獻的模式。她在啟程返回澳洲墨爾本的家之前,我剛好趁著赴美進修的空檔回到台灣,飛越半個地球,我們又在台北交會。充滿創意的《人間魚詩生活誌》邀請我與代表聊聊,就好像我還是當年的記者一樣,我馬上說好。在人生中「切換模式」充滿十足的樂趣。對我來說如此,對Jenny來說也是如此。
明亮的雙眼、一貫的自信,不管派到哪裡也不會消失的酒窩,就是澳洲駐台前代表露珍怡的招牌。Jenny的人生,見証了澳洲社會擁抱多元化的過程。她從小與父母從希臘移民至澳洲,墨爾本大學畢業後,加入澳洲外交部,成為專業外交官,後來被提名到澳洲駐希臘大使,是澳洲第一位派希臘的女大使,而希臘正是她的出生地。這種因緣際會,絕非父母當年帶著Jenny移民澳洲時,所能預想得到的發展。
當Jenny在2021年派任台灣之後,正巧我當時也在政府內工作,因緣際會與她見面多次。她優雅、熱情、幽默、樂於求知,在台灣駐外使節圈相當活躍,也很具有影響力。剛上任時對台灣的一切充滿好奇,三年任期滿要卸任前不但中文已經相當流利,還學會幾句台語、客語和原住民族語,有好幾次在公開場合的致詞甚至以這些語言開場,離台前甚至錄製長達兩分鐘的台語短片,向台灣致意道別,令許多人驚艷。她是一位希臘裔的澳洲公民,在澳洲墨爾本大學取得法律與政治學學位,1995年成為澳洲外交暨貿易部的外交官,她同時也是第一位澳洲政府外派希臘的「女性」大使。在加入外交部期間,Jenny也遇到了她的外交官同事James Bloomfield,兩人相戀結婚,幾年前先生因病過世,兩人育有四名子女。
這一天代表來到台灣,這是她在卸任一年後首次再回到台北,是為了一場新書發表會,因為「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為她出版的書正要問世,這本書展現台澳深刻友誼,收錄了Jenny駐台任內所有關於澳台關係的文件、聯合聲明、新聞稿以及她曾經使用過的演講稿,演講稿皆由她本人寫的,有時候還有澳辦同仁的貢獻,若不是以「Ta’k-ke ho」(台語:「大家好」)開場,就是以「Nga’ayho」展開(阿美族語:「你好」),有時候還有客語和其他不同族群的原民語穿插期間,這一切在我眼中非常精彩有趣。
就跟我一樣,代表是一個十足的語言控,她的第一語言是希臘語,移民澳洲之後更加使用英語,法語是她的第三語言且相當流利,日語和西班牙語也很溜。更不用說因為外派到不同國家也學會波斯語、義大利語、中文、台語。每次當代表站在我的眼前,我們倆就好像兩台面對面的電腦主機,機殼是透明的,我們透過雙眼就可以看穿對方的主機正在切換不同的模式,在很短的時間內,即可找到對方的頻道,用相同的頻率溝通。所謂相同的頻率,我指的當然不只是「語言」,還包括我們對外交、國安、能源、性別、族群、文化的看法。
在人生中「切換模式」,需要十足的自信與智慧。結束台灣的任期後,在為澳洲政府工作了29年之後,她回國退休,與孩子家人相處。但她並沒有休息,在各大報章雜誌已刊登關於外交、政治、經濟、社會等議題的文章,在國際研討會發表演說,並與澳洲、台灣、日本、歐盟等智庫合作,擔任顧問。多年來的外交訓練,她走遍世界,經歷不同的文化衝擊,也歷經豐富的人生洗禮,現在她已切換到分享自身的想法、做出貢獻的模式。她在啟程返回澳洲墨爾本的家之前,我剛好趁著赴美進修的空檔回到台灣,飛越半個地球,我們又在台北交會。充滿創意的《人間魚詩生活誌》邀請我與代表聊聊,就好像我還是當年的記者一樣,我馬上說好。在人生中「切換模式」充滿十足的樂趣。對我來說如此,對Jenny來說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