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間魚詩生活誌
|
本期推出單冊雙封面,文學版封面以強烈的色彩對比感,延續了詩人、同志小說家、佛教學者楊風(楊惠南)繪畫中常帶有的濃郁紅色、鮮明或沉鬱的色彩基調,也呈現情感豐沛又具求真本性的他,在聖與凡、光明與混沌間行走的內在狀態。訪談透過楊風的文學與繪畫、對佛教教義的感悟中,反映其生命觀與生命狀態:從萌生出家的念頭,到深入塵世經驗的選擇;從嚴謹而具邏輯性的哲學系教授、佛教學者楊惠南,到投入創作並展現自由心靈的楊風。
另一位封面人物為Kolas Yotaka,在歷經輿論風暴之後的她,重拾閱讀、寫作的生活步調,並強調自己不是「受害者」,而是「倖存者」。除了關心台灣的民主是否會淪為資訊時代受輿論操作者所帶動的「羅馬競技場」,Kolas也撰寫專欄文章討論未來的AI時代:「我們的世界正在創造一個我們無法控制的世界,因此必須搶先,讓機器人為人類服務,而非讓人類成為機器人的奴隸。」
本期持續刊出「AI連載漫畫創作特輯」,由台灣漫畫家沈蓮芳(猶他大學電影媒體藝術系教授兼藝術學院副院長)以居住地猶他州「鹽湖城」可能面臨的環境危機為發想,與兩位學生透過AI共同創作連載漫畫《沙鼠尾草.近未來沙漠故事》,與讀者一同想像在極端環境下的社會裡,人所面臨的處境,其中也包含了社會階層的轉變為個體帶來的影響,並探討了人性、女性間的情誼,以及人類的未來、氣候變遷下的人類生存環境等。
本期文學報導也專訪詩人、學者簡政珍,以最新詩集《變臉詩》為出發,談新舊作並行的處理、多首詩作中指向的時間觀、詩人對歷史和個體生命的思考、詩的「說」與「不說」、對曾經「在」而「不再」之一瞬的珍惜與沉思,及詩人的日常生活、詩人與學者雙重身份對創作的交織影響等,層層展開了詩人的內在真貌、溫文與靜謐的生命氣質,及詩人透過語言所揭示的自身存在樣態與詩意本質。
適逢楊牧文學獎十週年,本期由張寶云(東華大學華文系副教授;第八、九、十屆楊牧文學獎召集人)規劃了楊牧文學獎十週年專題,讓讀者透過多位詩人、學者的專文,一窺楊牧文學獎的沿革、楊牧詩獎的觀察,及本屆楊牧詩獎得主之作品與詩觀。
在碎片化接收訊息、傳播途徑多樣化的時代,無疑帶來了閱讀習慣的改變,原先較為小眾的現代詩既易於被傳遞,也可能面臨深度閱讀、深入感受的挑戰,而在此時代現況下,除了透過詩與影像的結合外,也期許紙本刊物的發行,能作為一股堅實的推動與傳播力量,並保有安靜閱讀與審美的空間,也如張寶云教授在楊牧文學獎十週年專題中引用的詩句:「美的事務是永恆的歡愉/其可愛日增/絕不消逝於空無。」
無論時間如何流逝、現代科技如何進步、生活節奏如何快速,美的體驗與價值仍是不曾改變的追尋,也許人文精神並未消亡,僅是以不同的形式和途徑在我們的生活中展延。
另一位封面人物為Kolas Yotaka,在歷經輿論風暴之後的她,重拾閱讀、寫作的生活步調,並強調自己不是「受害者」,而是「倖存者」。除了關心台灣的民主是否會淪為資訊時代受輿論操作者所帶動的「羅馬競技場」,Kolas也撰寫專欄文章討論未來的AI時代:「我們的世界正在創造一個我們無法控制的世界,因此必須搶先,讓機器人為人類服務,而非讓人類成為機器人的奴隸。」
本期持續刊出「AI連載漫畫創作特輯」,由台灣漫畫家沈蓮芳(猶他大學電影媒體藝術系教授兼藝術學院副院長)以居住地猶他州「鹽湖城」可能面臨的環境危機為發想,與兩位學生透過AI共同創作連載漫畫《沙鼠尾草.近未來沙漠故事》,與讀者一同想像在極端環境下的社會裡,人所面臨的處境,其中也包含了社會階層的轉變為個體帶來的影響,並探討了人性、女性間的情誼,以及人類的未來、氣候變遷下的人類生存環境等。
本期文學報導也專訪詩人、學者簡政珍,以最新詩集《變臉詩》為出發,談新舊作並行的處理、多首詩作中指向的時間觀、詩人對歷史和個體生命的思考、詩的「說」與「不說」、對曾經「在」而「不再」之一瞬的珍惜與沉思,及詩人的日常生活、詩人與學者雙重身份對創作的交織影響等,層層展開了詩人的內在真貌、溫文與靜謐的生命氣質,及詩人透過語言所揭示的自身存在樣態與詩意本質。
適逢楊牧文學獎十週年,本期由張寶云(東華大學華文系副教授;第八、九、十屆楊牧文學獎召集人)規劃了楊牧文學獎十週年專題,讓讀者透過多位詩人、學者的專文,一窺楊牧文學獎的沿革、楊牧詩獎的觀察,及本屆楊牧詩獎得主之作品與詩觀。
在碎片化接收訊息、傳播途徑多樣化的時代,無疑帶來了閱讀習慣的改變,原先較為小眾的現代詩既易於被傳遞,也可能面臨深度閱讀、深入感受的挑戰,而在此時代現況下,除了透過詩與影像的結合外,也期許紙本刊物的發行,能作為一股堅實的推動與傳播力量,並保有安靜閱讀與審美的空間,也如張寶云教授在楊牧文學獎十週年專題中引用的詩句:「美的事務是永恆的歡愉/其可愛日增/絕不消逝於空無。」
無論時間如何流逝、現代科技如何進步、生活節奏如何快速,美的體驗與價值仍是不曾改變的追尋,也許人文精神並未消亡,僅是以不同的形式和途徑在我們的生活中展延。
第17期人間魚詩生活誌目錄
CONTENT
總編輯來敲門
追尋幸福的轉換與漂移
編輯室手記
在生活中展延的精神
人物報導
亂筆浮生——在聖與凡.光明與混沌之間
專訪詩人 佛教學者楊風.楊惠南
語言呼應了我的存在狀態
專訪詩人 學者簡政珍
楊牧文學獎十週年專題
須文蔚、騷夏、廖啟余、李修慧、扈嘉仁、柏森、林宇軒、張寶云
詩人選輯
時間賜予響音.吳鈞堯
名家詩選
吳緯婷、范家駿、王紅林、微雨山嵐、曾美滿、夏夏、田運良、蘇家立、劉三變、蔡宛璇
台文詩專輯——人佮土地的歌詩
林央敏、黃徙、余文欽
談詩論詩
鄭慧如說詩|文學獎的公共意義:以黃明峯《所在》為例|鄭慧如
大馬的詩.大馬的人|拿督黃素珠:詩畫拼盤|溫任平
說詩人|有隙可鑽之語|孟樊
雪城詩話|—--濟慈的文學路(上)|傅詩予
裸體的思維|詩想手記|劉三變
AI連載漫畫創作特輯
沙鼠尾草.近未來沙漠故事|沈蓮芳、Bailey Boyce、Kristen Oliva
特別企劃
我的「美好國家」|Kolas Yotaka
輿論風暴與倖存者:與Kolas Yotaka的下午茶|許麗玲
青世代觀點
那日,與女神鑾轎一同疾行|蕭伶伃
水下聲景|楊姍樺
愛/人間/KOLAS
做人類還有何意義?|Kolas Yotaka
這畝方塘 那抹天光
為地方點上創意的亮點
——卜唯平與「禾翌創意」及與台灣各地農會的故事|黃文成
專欄
歷史的隱喻與再詮釋|習近平會是下一個威廉一世或希特勒?一個比較歷史的觀點
無名老詩人的死前生活|許丁江
那些回不去的地方|比海更深|蕭義玲
詩人詩話|讀出一首詩的神髓|落蒂
第七種日常的詮釋|夏日斷想|郭瀅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