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筆浮生——在聖與凡.光明與混沌之間
專訪詩人 佛教學者楊風.楊惠南
採訪|郭瀅瀅、石秀淨名
撰文|郭瀅瀅
撰文|郭瀅瀅
「我不想再為他人而說、而活,我希望能符合自己的心意所寫、所說。」佛教學者兼同志小說家、詩人楊風(楊惠南)自台大哲學系退休後便熱衷投入創作,在多部小說與詩畫集中,常有對既定常規的破除與逾越——油畫中反覆出現的「閹割」意象,不僅反映了同志身份在保守年代裡的苦悶與哀傷,也是對傳統性別角色與社會期待的質疑。
而楊風充滿抒情光芒的詩,更揭示了身為佛教學者的他,即使對眼前所見未能全然參透,仍在知曉生命的短暫、虛幻與無常性中,懷抱對愛的熱切與執著,一如反覆出現在創作裡的「彼岸花」——不僅寄託了信仰中的愛與奉獻的精神價值,也許也反映了靠近、照亮與指引已逝愛人的想望。
本篇訪談分為兩部分,分別從文學與繪畫、從對佛教教義的感悟中反映楊風的生命觀與生命狀態——在柔和且隨口而出的言談中,含有叛逆與傲骨的精神氣質,以及曾作為哲學教授的「求真」本性——真實而坦誠地直面自我的矛盾、直面畢生所研究之佛教教義在心中產生的困惑,並在聖與凡、相信與不信、接受與質疑之間安放自身、安放一顆敏感而易受原始情感與本能召喚的心。
卸下了哲學系教授與佛教學者的身份,現階段的楊風即使處在病中,經常雙手顫抖,仍執意投入書法創作,並為自我下了註解:「亂筆浮生」——不僅因顫抖而「亂筆」,楊風隨意、不受拘束的創作風格,在無序中揭露了對生命不可預測性的接納與宏觀,也展現了一位行者在聖與凡、光明與混沌、真理與信仰之間行走的從容姿態。
一、文學裡的生命觀
奉獻的精神:詩與畫裡的彼岸花
郭瀅瀅:在您的詩與油畫創作中,多次以「彼岸花」為主題,您也寫過一篇小說〈黃泉路上彼岸花〉。「彼岸花」和您的內在聯繫是什麼?它如何反映您的生死觀?
楊風:我第一次知道「彼岸花」這個名字,是在周美玲導演的女同志電影《刺青》裡。由於印象深刻,特別上網查詢後更有莫名的感動。傳說裡,它是天上的花卻自願投入地獄,但看守地獄的主人不允許它生長,最後,它生長在通往地獄的忘川河畔,接引亡魂。它是連接生與死的花,對我來說也是自我犧牲地將它的美與盛開奉獻給亡靈,不論亡靈是善或惡,它都一律奉獻,這是特別讓我感動且對我而言最具有特殊意義的地方。
而楊風充滿抒情光芒的詩,更揭示了身為佛教學者的他,即使對眼前所見未能全然參透,仍在知曉生命的短暫、虛幻與無常性中,懷抱對愛的熱切與執著,一如反覆出現在創作裡的「彼岸花」——不僅寄託了信仰中的愛與奉獻的精神價值,也許也反映了靠近、照亮與指引已逝愛人的想望。
本篇訪談分為兩部分,分別從文學與繪畫、從對佛教教義的感悟中反映楊風的生命觀與生命狀態——在柔和且隨口而出的言談中,含有叛逆與傲骨的精神氣質,以及曾作為哲學教授的「求真」本性——真實而坦誠地直面自我的矛盾、直面畢生所研究之佛教教義在心中產生的困惑,並在聖與凡、相信與不信、接受與質疑之間安放自身、安放一顆敏感而易受原始情感與本能召喚的心。
卸下了哲學系教授與佛教學者的身份,現階段的楊風即使處在病中,經常雙手顫抖,仍執意投入書法創作,並為自我下了註解:「亂筆浮生」——不僅因顫抖而「亂筆」,楊風隨意、不受拘束的創作風格,在無序中揭露了對生命不可預測性的接納與宏觀,也展現了一位行者在聖與凡、光明與混沌、真理與信仰之間行走的從容姿態。
一、文學裡的生命觀
奉獻的精神:詩與畫裡的彼岸花
郭瀅瀅:在您的詩與油畫創作中,多次以「彼岸花」為主題,您也寫過一篇小說〈黃泉路上彼岸花〉。「彼岸花」和您的內在聯繫是什麼?它如何反映您的生死觀?
楊風:我第一次知道「彼岸花」這個名字,是在周美玲導演的女同志電影《刺青》裡。由於印象深刻,特別上網查詢後更有莫名的感動。傳說裡,它是天上的花卻自願投入地獄,但看守地獄的主人不允許它生長,最後,它生長在通往地獄的忘川河畔,接引亡魂。它是連接生與死的花,對我來說也是自我犧牲地將它的美與盛開奉獻給亡靈,不論亡靈是善或惡,它都一律奉獻,這是特別讓我感動且對我而言最具有特殊意義的地方。
郭瀅瀅:您似乎特別容易受到「拋棄美好、無煩憂的境地,去到更能與脆弱的生命、生靈貼近的地方」此種心願感動,您在著作裡也提到過,維摩詰居士因憐憫眾生而回到世間,對您有深遠的影響。為什麼您特別容易為此感動?
楊風:可能和我的性格有關吧。我比較不喜歡一個人跑到可以獨居且享受的地方。我寧願在大眾、在一些平民百姓當中跟他們混在一起過生活,雖然我實際上沒到那些地方去,但至少我希望如此。也因為這樣,我原來修得很虔誠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後來轉向了,而這也和當時的環境有關。當時中美斷交,台灣退出聯合國,許多人因為擔憂台灣不保而逃跑了,但也有許多人願意留下來。當一個地方有很多苦難的時候,為什麼要拋棄那個地方,跑到其他地方去享受?對我來說這是不好的心態。我有一本佛詩集《詩語.佛心》,我選了很多「不入涅槃」的經典。對我來說,彼岸花、彌勒菩薩、維摩詰居士、觀音菩薩等,都有這樣的精神,尤其彌勒菩薩不修禪定、不斷煩惱,只為生生世世留在人間,也是我想效法的。
郭瀅瀅:您想效法的這種精神,是否具體地落實在哪些行動上呢?
楊風:我的性格一向是比較偏向同情弱勢、貧窮的階層。例如捐款的單位,以前我會捐給慈濟,但是自從它變大了,像一個財團以後,我就轉而捐給非常需要錢的組織,例如「綠色和平」、「國際特赦組織」這兩個單位,每個月都會定期執行。除此之外,大地震後我也會捐款賑災。
過去,我也曾經參與過黨外運動。蔣經國執政的那些年,台灣的政壇動盪不安,黨外的勢力萌芽。當黨外很需要人支持的時候,我也幫許多人站台、聯名過。當時還有一些不能回台灣的黑名單,我也幫他們寫過文章,投稿到《自立晚報》、《自由時報》、《民眾日報》等。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當時黃信介出事,我還寫過一篇文章,標題叫做〈南無黃信介菩薩〉(笑)。我的性格就是如此。也有許多人不能理解我為何參與這些運動,但對我來說並非本省、外省的問題,而是基於自由與民主的理念而支持他們。我很喜歡周夢蝶的詩,也有外省詩人朋友,我信仰的佛教師父、修過密法的上師,也都是外省人。
郭瀅瀅:您後來也推動深層生態學,是否也和「不入涅槃」的精神有關呢?
楊風:是的。彌勒說成佛以後,世界會成為淨土。有人就說只要自己修好了,一切唯心造,世界就會真的變淨土了。我就反問一句:你看到的世界是淨土,那麼那些還沒有跟你一樣解脫的,他們看到的世界又是什麼呢?光是你看到而已,是沒有用的,還要那些人都跟你一樣看到才有用。但他們不可能跟你一樣修行,所以你只好去把這個世界弄得清靜、乾淨一點,因此後來我鼓吹深層生態學的運動。主要的思想就是,宇宙萬物都是不可分割的一體,所以你傷害到宇宙萬物任何一樣東西,就是傷害自己,你幫助任何一樣東西,就是幫助自己,不管那是一個人,或者一顆石頭。這種將佛教和深層生態學結合的理念,也被稱為「綠色佛教」(green Buddhism),這和彌勒信仰有關。
規範與踰越
郭瀅瀅:在您的作品與生命經驗中,感覺到您有一顆不受約束且追尋自由的心靈,甚至有踰越常規的渴望,但同時,您似乎又會在規範中檢視自己的行為。例如,您刻意在畫千手千眼觀世音的金色油畫作品中添加兩筆紅色線條,打破了莊嚴的氛圍,但又擔憂對菩薩不敬。請談談「踰越」與「順從規範」這兩種思維在您心裡的拉扯,以及這種衝突是否經常伴隨著您的生活?
楊風:我一向如此呢。我的人生、我的性格就是這樣。既想要往「聖」的道路走,但又捨不得世間的東西;既想享受,又想修行。就像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的詩一樣:「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楊風:可能和我的性格有關吧。我比較不喜歡一個人跑到可以獨居且享受的地方。我寧願在大眾、在一些平民百姓當中跟他們混在一起過生活,雖然我實際上沒到那些地方去,但至少我希望如此。也因為這樣,我原來修得很虔誠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後來轉向了,而這也和當時的環境有關。當時中美斷交,台灣退出聯合國,許多人因為擔憂台灣不保而逃跑了,但也有許多人願意留下來。當一個地方有很多苦難的時候,為什麼要拋棄那個地方,跑到其他地方去享受?對我來說這是不好的心態。我有一本佛詩集《詩語.佛心》,我選了很多「不入涅槃」的經典。對我來說,彼岸花、彌勒菩薩、維摩詰居士、觀音菩薩等,都有這樣的精神,尤其彌勒菩薩不修禪定、不斷煩惱,只為生生世世留在人間,也是我想效法的。
郭瀅瀅:您想效法的這種精神,是否具體地落實在哪些行動上呢?
楊風:我的性格一向是比較偏向同情弱勢、貧窮的階層。例如捐款的單位,以前我會捐給慈濟,但是自從它變大了,像一個財團以後,我就轉而捐給非常需要錢的組織,例如「綠色和平」、「國際特赦組織」這兩個單位,每個月都會定期執行。除此之外,大地震後我也會捐款賑災。
過去,我也曾經參與過黨外運動。蔣經國執政的那些年,台灣的政壇動盪不安,黨外的勢力萌芽。當黨外很需要人支持的時候,我也幫許多人站台、聯名過。當時還有一些不能回台灣的黑名單,我也幫他們寫過文章,投稿到《自立晚報》、《自由時報》、《民眾日報》等。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當時黃信介出事,我還寫過一篇文章,標題叫做〈南無黃信介菩薩〉(笑)。我的性格就是如此。也有許多人不能理解我為何參與這些運動,但對我來說並非本省、外省的問題,而是基於自由與民主的理念而支持他們。我很喜歡周夢蝶的詩,也有外省詩人朋友,我信仰的佛教師父、修過密法的上師,也都是外省人。
郭瀅瀅:您後來也推動深層生態學,是否也和「不入涅槃」的精神有關呢?
楊風:是的。彌勒說成佛以後,世界會成為淨土。有人就說只要自己修好了,一切唯心造,世界就會真的變淨土了。我就反問一句:你看到的世界是淨土,那麼那些還沒有跟你一樣解脫的,他們看到的世界又是什麼呢?光是你看到而已,是沒有用的,還要那些人都跟你一樣看到才有用。但他們不可能跟你一樣修行,所以你只好去把這個世界弄得清靜、乾淨一點,因此後來我鼓吹深層生態學的運動。主要的思想就是,宇宙萬物都是不可分割的一體,所以你傷害到宇宙萬物任何一樣東西,就是傷害自己,你幫助任何一樣東西,就是幫助自己,不管那是一個人,或者一顆石頭。這種將佛教和深層生態學結合的理念,也被稱為「綠色佛教」(green Buddhism),這和彌勒信仰有關。
規範與踰越
郭瀅瀅:在您的作品與生命經驗中,感覺到您有一顆不受約束且追尋自由的心靈,甚至有踰越常規的渴望,但同時,您似乎又會在規範中檢視自己的行為。例如,您刻意在畫千手千眼觀世音的金色油畫作品中添加兩筆紅色線條,打破了莊嚴的氛圍,但又擔憂對菩薩不敬。請談談「踰越」與「順從規範」這兩種思維在您心裡的拉扯,以及這種衝突是否經常伴隨著您的生活?
楊風:我一向如此呢。我的人生、我的性格就是這樣。既想要往「聖」的道路走,但又捨不得世間的東西;既想享受,又想修行。就像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的詩一樣:「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