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在地出發的群體書寫
——「詩寫新北」的作品印象與期待
策展人|陳皓
【總評】
一個以「在地」為名的文學競寫,曾經擔心淪為「地誌詩」或者「地景詩」的競賽,但是所幸看到本次177篇參賽作品,整體呈現算是相當多元的書寫風格,幾乎涵括歷史、時事、空間、時間、地景、人文風情等。我們甚至可以讀到一種「族」的概念。當然我們自是不可能期待一個民族或國族那樣大架構下的作品,但以這樣框限在25行篇幅小書寫的徵獎,在創作現象上,整體概觀能以一個群族的想像來呈現算是難能可貴。
值此「首屆新北詩歌節」舉辦之際,企劃這樣的在地書寫,其實我們更在意文學競寫本身的核心價值。鼓勵創作、在地書寫、文學藝術性之追求,究竟我們更側重於何者?在評閱這些參賽作品,歷經兩階段文學交鋒,我們欣見作品在「多元」概念下的深度與廣度,也從不同文學世代對當代詩學見解之歧異,在梳理、討論間尋求共識與理解。這些參賽作品大致均能扣緊「在地」的主題進行創作。但是「在地」是什麼?堆壘風景、地貌、人文或生活的各種詞語?還是從「在地」的精神去尋找一種核心價值的創作意涵?或是以更多絢麗的創作手法呈現作品的樣貌?基於此,我們不斷思索合於在地精神,同時更具適讀性的文學作品,或許這才是我們所尋覓的一種「在地書寫」的方式。
從參與競寫的177件作品,經歷第一階段複審的激烈交鋒選出22件進入決審,最後經過決審會議三輪投票與討論決出優勝的六篇作品。整體而言,本屆的「詩寫新北」文學競寫,作品表現可謂平實穩健而不乏令人驚喜之作,主題的掌握也恰如其份,惟在「命題」的立意上我們確實期待可以更加深化。譬如有部分作品題名如放在散文類型中或許是不錯的選擇,但就詩而言或仍有待商榷;再者部分副標的運用則顯得畫蛇添足之感。此外,作品藝術表現端,文字表現、形式設計、敘事象徵這幾的部份相對是稍嫌薄弱的。也就是說,我們期待的那種異峰突起的作品,仍是偏少,這也讓我們在閱讀上陷入一點小小的掙扎與選擇困難。當然入圍決審的這些作品水準仍然是相當整齊,甚至是私心的認為有點過於整齊,欠缺一點期待的亮點。
對於這樣以在地書寫為軸的小書寫文學競獎,我們可發現,以新北某一知名地景敘寫是為數最多的創作方式,但這類作品當如何從「摹寫」中躍出,提煉出更好的情思與藝術價值?另一類或取材自獨特的生活方式,或自藝術景觀處抒發感懷;但對於生活的描寫不易深刻,藝術裝置的可移置特性卻也凸顯可能悖離「在地」的核心價值。其他以時事、歷史等入手之創作,雖不乏令人激賞者,但多少比較難以貼近在地議題的主軸,這是也是本次評審所見或有缺憾之處。
一個以「在地」為名的文學競寫,曾經擔心淪為「地誌詩」或者「地景詩」的競賽,但是所幸看到本次177篇參賽作品,整體呈現算是相當多元的書寫風格,幾乎涵括歷史、時事、空間、時間、地景、人文風情等。我們甚至可以讀到一種「族」的概念。當然我們自是不可能期待一個民族或國族那樣大架構下的作品,但以這樣框限在25行篇幅小書寫的徵獎,在創作現象上,整體概觀能以一個群族的想像來呈現算是難能可貴。
值此「首屆新北詩歌節」舉辦之際,企劃這樣的在地書寫,其實我們更在意文學競寫本身的核心價值。鼓勵創作、在地書寫、文學藝術性之追求,究竟我們更側重於何者?在評閱這些參賽作品,歷經兩階段文學交鋒,我們欣見作品在「多元」概念下的深度與廣度,也從不同文學世代對當代詩學見解之歧異,在梳理、討論間尋求共識與理解。這些參賽作品大致均能扣緊「在地」的主題進行創作。但是「在地」是什麼?堆壘風景、地貌、人文或生活的各種詞語?還是從「在地」的精神去尋找一種核心價值的創作意涵?或是以更多絢麗的創作手法呈現作品的樣貌?基於此,我們不斷思索合於在地精神,同時更具適讀性的文學作品,或許這才是我們所尋覓的一種「在地書寫」的方式。
從參與競寫的177件作品,經歷第一階段複審的激烈交鋒選出22件進入決審,最後經過決審會議三輪投票與討論決出優勝的六篇作品。整體而言,本屆的「詩寫新北」文學競寫,作品表現可謂平實穩健而不乏令人驚喜之作,主題的掌握也恰如其份,惟在「命題」的立意上我們確實期待可以更加深化。譬如有部分作品題名如放在散文類型中或許是不錯的選擇,但就詩而言或仍有待商榷;再者部分副標的運用則顯得畫蛇添足之感。此外,作品藝術表現端,文字表現、形式設計、敘事象徵這幾的部份相對是稍嫌薄弱的。也就是說,我們期待的那種異峰突起的作品,仍是偏少,這也讓我們在閱讀上陷入一點小小的掙扎與選擇困難。當然入圍決審的這些作品水準仍然是相當整齊,甚至是私心的認為有點過於整齊,欠缺一點期待的亮點。
對於這樣以在地書寫為軸的小書寫文學競獎,我們可發現,以新北某一知名地景敘寫是為數最多的創作方式,但這類作品當如何從「摹寫」中躍出,提煉出更好的情思與藝術價值?另一類或取材自獨特的生活方式,或自藝術景觀處抒發感懷;但對於生活的描寫不易深刻,藝術裝置的可移置特性卻也凸顯可能悖離「在地」的核心價值。其他以時事、歷史等入手之創作,雖不乏令人激賞者,但多少比較難以貼近在地議題的主軸,這是也是本次評審所見或有缺憾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