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魚詩生活誌 / 人間魚詩社
  • 首頁
  • 金像獎詩人百萬賞
    • 徵競逐辦法
    • 心中理想的徵獎
  • 主題特輯
    • 人物報導
    • 特別企劃 >
      • 打破矽盾問到底 Kolas X《晶片戰爭》作者Chris Miller >
        • Kolas與Chris Miller的下課時間
        • 「矽盾」救台灣? 晶片戰爭作者Chris Miller:遠遠不能保證
        • 守住王牌
      • KOLAS ANd FRIENDS -Breaking Through the 'Silicon Shield' >
        • Breaking Through the 'Silicon Shield': Kolas Yotaka Talks with Chris Miller
        • Can the 'Silicon Shield' Save Taiwan? ‘Chip War’Author Chris Miller:“Far From Guaranteed”
        • Hold on to the Trump Card
      • 詩電影珍藏特輯
      • 與民主同行——美國總統大選後的台灣與烏克蘭
      • 走在甘迺迪街 ――Volodymyr與Kolas的對話
      • 如果美國的國家利益 與我們的不同?
      • Walking towards Democracy: Taiwan and Ukraine after the U.S. Presidential Election
      • A Stroll Along Kennedy Street: A Conversation Between Volodymyr and Kolas
      • What If America's National Interest Is Different From Ours?
    • 攝影詩
    • 談詩論詩 >
      • 鄭慧如
      • 孟樊
      • 張日郡
      • 傅詩予
      • 溫任平
      • 吳長耀
    • 為何是/不是XX圖鑑 >
      • 寫真後話—— 專訪攝影藝術家 瀧本幹也
  • 詩生活誌
    • 2025 Mar. Vol.20
    • 2024 Dec. Vol.19
    • 2024 特刊
    • 2024 Sep. Vol.18
    • 2024 Jun. Vol.17
    • 2024 Mar. Vol.16
    • 2023 Oct. Vol.15
    • 夏季號 2023 Jul. Vol.14
    • 春季號 2023 Apr. Vol.13
    • 冬季號 2023 Jan. Vol.12
    • 秋季號 2022 Oct. Vol.11
    • 夏季號 2022 Jun. Vol.10
    • 春季號 2022 Apr. Vol.09
    • 冬季號 2022 Jan. Vol.08
    • 秋季號 2021 Oct. Vol.07
    • 夏季號 2021 Jul. Vol.06
    • 過往季刊 >
      • 冬季號 2022 Jun.Vol.08
      • 秋季號 2021 Oct.Vol.07
      • 秋冬號 2020 Dec.Vol.05
      • 春夏號 2020 Jun.Vol.04
      • 秋冬號 2019 Dec.Vol.03
      • 夏季號 2019 Aug.Vol.02
      • 創刊號 2019 Apr.Vol.01
      • 368 人間唸詩趣
  • 月電子詩報
    • 第064期
    • 第063期
    • 第062期
    • 第061期
    • 第060期
    • 第059期
    • 第058期
    • 第057期
    • 第056期
    • 第055期
    • 第054期
    • 第053期
    • 第052期
    • 第051期
    • 第050期
    • 第049期
    • 第048期
    • 第047期
    • 第046期
    • 第045期
    • 第044期
    • 第043期
    • 第042期
    • 第041期
    • 第038、039、040期
    • 第035、036、037期
    • 第032、033、034期
    • 第029、030、031期
    • 第027、028期
    • 第025、026期
    • 第023、024期
    • 第021、022期
    • 第020期
    • 第019期
    • 第018期
    • 第017期
    • 第016期
    • 第015期
    • 第013、014期
    • 第012期
    • 第011期
    • 第010期
    • 第009期
    • 第008期
    • 第007期
    • 第006期
    • 第004-005期
    • 第003期
    • 第002期
    • 第001期
  • 年度金像獎詩人
    • 最新公告
    • 歷屆辦法
    • 第二屆頒獎典禮
    • 第三屆頒獎典禮
    • 第四屆頒獎典禮
  • 插畫詩
  • 實驗性新詩型
    • 什麼是實驗性新詩型六行詩?
    • 徵稿公告
    • 第一波徵稿入選詩作
    • 第二波徵稿入選詩作
    • 第三波徵稿入選詩作
    • 第四波徵稿入選詩作
  • 詩電影
    • 為什麼我主張拍詩電影
    • 詩電影《穿過日影的翅膀》
    • 詩電影《刮傷廚房》
    • 詩電影《大見解》
    • 詩電影《本月》
    • 詩電影《權術》
    • 詩電影首映會 映後座談
  • 專欄
    • 我們賴以生存的虛擬世界
    • 肌肉的記憶
    • 不要自卑
    • Kolas Yotaka
    • 蕭義玲
    • 蕭伶伃
    • 蕭伶妤
    • 楊姍樺
    • 黃文成
    • 愛/人間/KOLAS 強大的女孩
    • 愛/人間/KOLAS 做人類還有何意義?
    • 為地方點上創意的亮點—— 卜唯平與「禾翌創意」及與台灣各地農會的故
    • 那日,與女神鑾轎一同疾行
    • 那些回不去的地方 蕭義玲
    • 黃文成
    • KOLAS YOTAKA
    • 蕭伶伃
    • 王婉育
    • 蕭伶伃
    • 傅雅雯
    • 蕭伶伃
    • 楊姍樺
    • 田原
    • 郭瀅瀅
    • 林彧
    • 許丁江
  • 詩人專區
  • 商品
  • 關於
  • 首頁
  • 金像獎詩人百萬賞
    • 徵競逐辦法
    • 心中理想的徵獎
  • 主題特輯
    • 人物報導
    • 特別企劃 >
      • 打破矽盾問到底 Kolas X《晶片戰爭》作者Chris Miller >
        • Kolas與Chris Miller的下課時間
        • 「矽盾」救台灣? 晶片戰爭作者Chris Miller:遠遠不能保證
        • 守住王牌
      • KOLAS ANd FRIENDS -Breaking Through the 'Silicon Shield' >
        • Breaking Through the 'Silicon Shield': Kolas Yotaka Talks with Chris Miller
        • Can the 'Silicon Shield' Save Taiwan? ‘Chip War’Author Chris Miller:“Far From Guaranteed”
        • Hold on to the Trump Card
      • 詩電影珍藏特輯
      • 與民主同行——美國總統大選後的台灣與烏克蘭
      • 走在甘迺迪街 ――Volodymyr與Kolas的對話
      • 如果美國的國家利益 與我們的不同?
      • Walking towards Democracy: Taiwan and Ukraine after the U.S. Presidential Election
      • A Stroll Along Kennedy Street: A Conversation Between Volodymyr and Kolas
      • What If America's National Interest Is Different From Ours?
    • 攝影詩
    • 談詩論詩 >
      • 鄭慧如
      • 孟樊
      • 張日郡
      • 傅詩予
      • 溫任平
      • 吳長耀
    • 為何是/不是XX圖鑑 >
      • 寫真後話—— 專訪攝影藝術家 瀧本幹也
  • 詩生活誌
    • 2025 Mar. Vol.20
    • 2024 Dec. Vol.19
    • 2024 特刊
    • 2024 Sep. Vol.18
    • 2024 Jun. Vol.17
    • 2024 Mar. Vol.16
    • 2023 Oct. Vol.15
    • 夏季號 2023 Jul. Vol.14
    • 春季號 2023 Apr. Vol.13
    • 冬季號 2023 Jan. Vol.12
    • 秋季號 2022 Oct. Vol.11
    • 夏季號 2022 Jun. Vol.10
    • 春季號 2022 Apr. Vol.09
    • 冬季號 2022 Jan. Vol.08
    • 秋季號 2021 Oct. Vol.07
    • 夏季號 2021 Jul. Vol.06
    • 過往季刊 >
      • 冬季號 2022 Jun.Vol.08
      • 秋季號 2021 Oct.Vol.07
      • 秋冬號 2020 Dec.Vol.05
      • 春夏號 2020 Jun.Vol.04
      • 秋冬號 2019 Dec.Vol.03
      • 夏季號 2019 Aug.Vol.02
      • 創刊號 2019 Apr.Vol.01
      • 368 人間唸詩趣
  • 月電子詩報
    • 第064期
    • 第063期
    • 第062期
    • 第061期
    • 第060期
    • 第059期
    • 第058期
    • 第057期
    • 第056期
    • 第055期
    • 第054期
    • 第053期
    • 第052期
    • 第051期
    • 第050期
    • 第049期
    • 第048期
    • 第047期
    • 第046期
    • 第045期
    • 第044期
    • 第043期
    • 第042期
    • 第041期
    • 第038、039、040期
    • 第035、036、037期
    • 第032、033、034期
    • 第029、030、031期
    • 第027、028期
    • 第025、026期
    • 第023、024期
    • 第021、022期
    • 第020期
    • 第019期
    • 第018期
    • 第017期
    • 第016期
    • 第015期
    • 第013、014期
    • 第012期
    • 第011期
    • 第010期
    • 第009期
    • 第008期
    • 第007期
    • 第006期
    • 第004-005期
    • 第003期
    • 第002期
    • 第001期
  • 年度金像獎詩人
    • 最新公告
    • 歷屆辦法
    • 第二屆頒獎典禮
    • 第三屆頒獎典禮
    • 第四屆頒獎典禮
  • 插畫詩
  • 實驗性新詩型
    • 什麼是實驗性新詩型六行詩?
    • 徵稿公告
    • 第一波徵稿入選詩作
    • 第二波徵稿入選詩作
    • 第三波徵稿入選詩作
    • 第四波徵稿入選詩作
  • 詩電影
    • 為什麼我主張拍詩電影
    • 詩電影《穿過日影的翅膀》
    • 詩電影《刮傷廚房》
    • 詩電影《大見解》
    • 詩電影《本月》
    • 詩電影《權術》
    • 詩電影首映會 映後座談
  • 專欄
    • 我們賴以生存的虛擬世界
    • 肌肉的記憶
    • 不要自卑
    • Kolas Yotaka
    • 蕭義玲
    • 蕭伶伃
    • 蕭伶妤
    • 楊姍樺
    • 黃文成
    • 愛/人間/KOLAS 強大的女孩
    • 愛/人間/KOLAS 做人類還有何意義?
    • 為地方點上創意的亮點—— 卜唯平與「禾翌創意」及與台灣各地農會的故
    • 那日,與女神鑾轎一同疾行
    • 那些回不去的地方 蕭義玲
    • 黃文成
    • KOLAS YOTAKA
    • 蕭伶伃
    • 王婉育
    • 蕭伶伃
    • 傅雅雯
    • 蕭伶伃
    • 楊姍樺
    • 田原
    • 郭瀅瀅
    • 林彧
    • 許丁江
  • 詩人專區
  • 商品
  • 關於
圖片

一場名為焦慮的賽馬會


文|蕭伶妤

我不確定我的想法是否擁有你們的共鳴。但我是這麼想的:在我們長大成人之後,關於未來,多由「焦慮」組成,而非「希望」或「夢想」。

這份焦慮往往不總是原生於自己。透過臍帶,你繼承了來自於父母的血緣,也同時承繼他們對自身的焦慮與不安。

那些優質的、奪目的;劣等的、甚至是陰暗的一面,都潛伏在你的DNA中。一開始,你並沒有察覺這會對你的人生帶來什麼影響。父母小心翼翼,傾盡心力,希望能夠激發,甚至放大那些耀眼的基因。

他們想在你身上看到他們陽光的時刻與過往,可以獲得延續。同時,他們也想著,可能的話,希望能徹底翻轉那些較為平庸或者晦暗的DNA暗示的命運路徑。

你也許曾在這般人生起點跨出第一步,或也曾在成長階段中遇過那樣的人。彈著鋼琴、拉起小提琴、舞蹈、語言、科學展覽,甚至小小年紀就去過許多國家。一個孩子彷彿生怕錯過什麼,急切地在15歲之前,把人生完整活過一次般奮力「全方位體驗著」。

當此刻的教養學都在說如何協助孩子做夢,如何不抑制孩子做夢的意願與勇氣,那些看似亮麗的體驗,本應支持孩子擁有更大的夢想,甚至幻想。體驗無法保證開拓想像,卻順勢迎接這個時代的「新典範」:一個更具體的賽馬會於焉成形。

於是,我們持續在新世代身上見證現實的殘酷。這些「汲汲營營」,只是將我們的童年與成長推上同一條道路、同一個賽馬會上,彼此較量,爭個輸贏。

你有可能再次複製父母的挫敗與命運;也有可能,你踏出了不一樣的人生,卻在無形中,對自己自己真正想要什麼,期待什麼感到迷惘。

僅僅生存已充滿挑戰,活出一種生活成為奢侈。

一轉眼,人生逐步踏進30歲、40歲的前中年。關於在無法理解世界有不同時區,卻放肆與世界搭建屬於自己的房間的孩童時期,曾經屬於自己與世界之間的密語,早已不復記憶。

最近在日本引發廣泛討論的短篇小說集《從這房間永遠看不見東京鐵塔》,像是一把鉤子,徹底掀開蟄伏在東京這座名為成功與夢想的都會中,如同永遠不會退燒的流感,瀰漫整座城市,擄獲難以言明的焦慮與自卑情感。

作者以匿名「麻布競馬場」現身,1991年生,畢業於慶應義塾大學。確定是名菁英,暱稱卻體現對東京成功面貌中,百樣人生的嘲諷。選擇東京的高級地段「麻布十番」之名,卻連結著競馬場,象徵在東京生活的人們,做著殊途同歸的人生夢想。

他們來到東京體驗人生,卻如同賽馬,在同一座競技場上,在同一個賽道上,服膺於同樣的遊戲規則,就算贏了,也渾身是傷。

《從這房間永遠看不見東京鐵塔》一書,直面東京作為「世界知名夢想名牌」的殘酷面:在東京,「成功」的面貌是如此單一,如此稀缺;而關於挫敗,卻往往不是真正一敗塗地,而是瀰漫生活在其中的大部分人心中,那種總是有「比不過某個人」的心境。

我們或許會慶幸,「台北」作為一個國家最重要的城市,卻在成功的意象上並不那麼具備指標性。然而,正因為台北那帶有前殖民地氣息,無法全然傲嬌的特質,我們在其中舔拭療傷,不論是在早年的電子佈告欄ptt2、社群網路Facebook,甚至進化到最近的threads。就算「躺平」,我們並不特別趕到彆扭。台北,或是擴及這整個社會,都還能包容我們的懦弱與困境 —--無關先天或後天。
 
但是,我們對人生、面對幸福與成功的想像力,終究得面對或許正逐步被剝奪中的風險。

隨著台灣股市站上兩萬點,AI熱潮將台灣從20年前的高科技加工製造業吹向AI研發中心的未來夢想中。北一女與建中的人文社會資優班也隨著今年夏天的畢業季後,在推進了20年後進入尾聲。

我們都很清楚,AI熱潮席捲下,人文社會的訓練一樣重要。隨著108課綱的進場,教育工作者們強調,人文社會訓練會採更加普及、全面性地進入學生的學習日常中。

但現實是,人文社會為主力的知識,仍不敵逐步淪為教育系統配角的市場趨勢。因為人文訓練無法保證進入競技場一搏輸贏的門票。

人文社會資源(優)班的用意在於提早在高中階段,將大學思辨式教育方式與內容帶進中學生的學習中,早一步提供資源,並非早一步創造「成功」,而是在於讓他們有更多資源可以提早打開對「專業」的想像。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分析、歷史、英美哲學等專業不見得能夠直指一份「職業」或「證照」給你,卻能協助我們思索自己想要的幸福與人生輪廓,可以有哪些可能。更重要的是,這些知識其實滋養著我們,深化我們與世界互動的可能性。

甚至,也因為這些學科竭力生存著,人類始終不至於完全受科技與技術宰制。也只有這些知識,才有能力真正保全我們與人工智慧之間的健康與平衡。

知識普及化不盡然確保資源的平等;相反的,它可能帶來的是均值性的教育方式。因此,我們不見得有更多空間在中學為這些小大人「創造」對人生想像的需求,我們很有可能只是為他們鋪上更整齊劃一的賽道。

於是,眼前的未來是應用科學的校系成績如科技股狂開紅盤,但基礎學科的招生,就連國內名校也備感壓力。終究,我們還是逐步把年輕的心靈一股腦地塞進同一個競馬場內。

與此同時,當青春世代高喊躺平之際,眼裡不再抱有孩童時期對世界的豐富想像。只剩下如何能靠流量變現,如何第一份工作就薪資破百萬。AI的紅利還沒真的到來,我們的新世代與他們的父母早已急於尋求兌現的可能。

關於幸福與成功的定義,在我們之間、在台北、在整座島嶼,主流仍慢慢浮現。

明明身體還是幼獸的他們,卻已變成以逞強聞名的困獸。在社群上,一面喊躺平,另一面奮力展現自己「現充」的那一面。成功的定義比起前面幾個世代,顯得更加單一。如同《從這房間永遠看不見東京鐵塔》的那些身影,對於幸福無法栽植出自己的定義。但對於他人眼中的成功,故事中的人物卻視之如一床鬆軟的鵝絨被,看似舒適地藏身其中。

成功未可得的處境也只是在前往得到的路上。他們只能持續自我欺瞞著。

然後,我們逐漸不談夢想光怪陸離的各種可能,只談幸福的齊一標準。關於想做的事,是屬於已經成功的人的特權;或是,只要可以成功,那就是我想做的事。

沒有人得以全然擺脫他人的目光。畢竟我們永遠都想要愛人,也想要被愛。

於是,我們還能握緊在手的,也不再是通向幸福的票券,只是一張名為焦慮,無法全然安放自己,回頭建立自己與世界再次連結的車票。

解開「焦慮」帶來的結,成為這個時代的共同渴求。焦慮並未因躺平而緩解,也並未因走上成功人生的道路而被撫平。

我們都忘了,自己降生在這世界的時候,無論外在條件如何,都應有談論夢想的心靈自由。我們都本該擁有談論夢想的體質。當世界開始為了緩解焦慮、追求安穩平凡,提倡減法人生時,我們應該要記得自己曾經有各種瘋狂的加法人生想像,那些超出框架的,越界的幻想與夢想。

加法沒有不好,只是我們可不可以離開那單一賽道的競技場,再來談論未來。

至少,我們可以拒絕成為一匹精良賽馬。在那些被東京、台北這些大城市主流名牌印象豢養的枷鎖之外,總會有另一種即使不缺焦慮,但至少保有夢想的人生等著我們。

我們的體質是生來談論夢想的,我們本來都是自由的賽馬。
這才是我們與生俱來的特質。

​
全文刊於《人間魚詩生活誌》第十八期
成為台灣人間魚詩社文創協會 贊助會員

台灣人間魚詩社文創協會為依法設立、非以營利為目的之社會團體。以推廣現代詩、文學及其它藝術創作,推動社會創意產業文化為宗旨。

​贊助用途:
1、協會運作
2、人間魚詩生活誌及其它書籍出版
3、詩電影拍攝
​
贊助帳號:
第一銀行(007)松貿分行 168-10-002842 社團法人台灣人間魚詩社文創協會

姐妹詩社:秋水詩社| 竊竊詩語|新詩路 |掌門詩學社
補助單位:
圖片
Copyright © Peoplefish Poetry & Lif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