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著透南風,點燃蚵仔寮的浪漫
—-- 側寫余嘉榮與他地方創生的故事
文|黃文成
認識余嘉榮超過十年。每一次聽他講述關於南台灣小海港「蚵仔寮」種種一切的故事,總沾有一層濃濃魔幻魅力,如同這次見面,見到他手臂上有一刺青圖樣,我問這圖像有何意義,他說這是《聖經》「烏鴉叼餅」的故事,「烏鴉叼餅」典故就像地方創生一樣,不問對錯,勇往前行,便能得上天的祝福。
1999年的「921大地震」,是台灣很多人生命變動或者是記憶的起點。對於余嘉榮來說,也一樣。也許天命使然,他退伍的隔天,碰到921大地震,大學念靜宜社工系的他,在靈魂的深處對於弱勢、邊緣議題的感受度極強烈,也因過去在東部當兵,有機會接觸到更多原鄉生活,知曉原民在漢人社會的弱勢,他於是在此一時間因緣下,上山去,加入世界展望會,在台中和平鄉從事社會急難救助工作。爾後輾轉到三義「觀樹教育基金會」任職,進行環境教育工作。這些工作領域與性質,總不離「地方」、不離「產業」、不離「議題」,乃至於人與人之間背後的那些故事與敘事。
這些跨域的工作經驗後來成為余嘉榮對於社造、地方創生經驗與養分的前身及來源。只是再更後來,多年離鄉的他與身為長子的他,因家中長輩身體發生狀況,讓他的生命軌道有了轉折,這一轉,就轉回了自己所熟悉的南台灣,並與好友姜玫如、廖于瑋於2011年創立「透南風工作室」且發行《透南風》雜誌。
在那個年代,文青、網紅及地方創生名詞尚未出現前,《透南風》這一雜誌,不管在精神上、形式上亦或內容上,橫空出世在市面,引起相當的關注與討論。余嘉榮一如《透南風》雜誌精神一樣——「將溫暖的南風,吹向各地」。而整個「透南風工作室」則期許自己是長期在南部地區從事影像創作、社區營造、藝術文化工作的年輕人,因著熱愛這種南方獨特的氣味,秉持著與人分享的態度,還有點嚴肅的背負著幾分社會改革的責任,因而成立以「南方」為品牌的美麗夢想!
他對於地方的空間及地方記憶,有著浪漫的想像,也總在浪漫的想像之中,透過時間的淬煉,一一地將夢想在現實生活中實踐了出來,成為一位真正有在地靈魂的地方創生者。
一如,七月初時,我從中部來到他口中的這片海域,我很開心我的這一個朋友一直都在。那天,陽光燦燦,天光水影瀲灩,他騎著摩托車沿著海岸線,我開著車跟在他的後面;看著他在烈陽下騎著車的背影,實在有些感動。他引我去見他花了非常長的時間才整理出已廢棄的劉德波故居的空間,這個空間,現在已成為蚵仔寮社區重要據點——「共學堂」的學習空間。「共學堂」成立與設置,慢慢地將村裡複雜社會或文化網絡下的隱藏社會問題,適時地找到緩解的解方,成為守護村裡小朋友的隱性力量。梓官附近的大學,如高雄科技大學、樹德科技大學等的課程、社團以及社區大學,也都在共學堂發揮了影響力與知識力,讓這一小漁村有了些許改變,青年返鄉創業的人數,也默默地增加中。
而「共學堂」所在的前身,是已有120年以上的劉德洋故居洋房,這是一座兩層樓高充滿巴洛克式建築風格,建築主體早已頹圮,2022年的地震更將洋房華美的女兒牆給震垮。但余嘉榮與在地青年及仕紳們共同努力,用最原始徒手方式進行建築修繕與復原,將梓官第一座的洋樓建築,稍稍恢復過往風華,且在這一空間創建「港仔門協會工作室」。百年建築成為小漁村重要的創意空間與進行在地創生的基地;後來,公共電視節目《老少女奇遇記》也來蚵仔寮拍攝,將原本不為人知的蚵仔寮、劉德波故居等人文地景風情,展現在全國人面前。再更後來,這一群充滿天馬行空的地方工作者,幻化出一場又一場夏季海邊搖滾音樂季,音樂深具在地特色的音樂創作者謝銘祐,是這一場場音樂季裡重要的靈魂,他與許多青年樂團,寫著自己創作的歌,唱著這個時代的調;余嘉榮說著音樂季裡上百個愛音樂、愛自由愛土地靈魂的青年人們,擠在過去頹圮百年建築旁的豬圈空間,一種具有時空魔幻的畫面,深深地感動著他。在他說著這些的同時,我也深深地進入到他述說畫面裡的悸動。
不論是音樂季、文青會所,亦或是電視節目在蚵仔寮這一小漁村裡發聲與現身,這些社會動能的注入,其實真不在余嘉榮以及夥伴們原本設定內,但這些畫面與感動,就是真實地發生了。
回到我多年前的記憶裡,余嘉榮曾開玩笑地說,他想在蚵仔寮辦文學獎,或者成立一家書店,就像三餘書店一樣風格的書店,但它必須叫「多餘書店」,因為他在村裡一定是多餘的存在著;多年後,舉辦文學獎未實現,但海邊演唱會卻成為現在文青們年度重點行程一,而當初的夢想中的「多餘書店」華麗轉身成為「海邊的格瓦拉書舖子」。從書舖名字想著余嘉榮以及他一頭蓬鬆而長的髮,竟真浮現出我們年少讀書時,常接收到在地球另一端,在生命、在政治在人道主義裡實踐理想與浪漫主義的革命家—--「切.格瓦拉」的身影。
我不清楚時代巨人切.格瓦拉的精神,何時鑲嵌進余嘉榮的生命裡,但我真看見切.格瓦拉理想與人道主義,是余嘉榮進入地方、蹲點蚵仔寮,身體力行地在執行與實踐地方創生的義蘊與真實義。認識多年後的他,還是如此質樸地在他的家鄉實踐著生命裡那一抹可能的理想與浪漫,而這點堅持,確實是蚵仔寮幸福光點之所在。也因如此,南臺灣小漁村蚵仔寮的美麗與熱度,正往上衝一波高峰,不管是在人氣,還是在未來。
1999年的「921大地震」,是台灣很多人生命變動或者是記憶的起點。對於余嘉榮來說,也一樣。也許天命使然,他退伍的隔天,碰到921大地震,大學念靜宜社工系的他,在靈魂的深處對於弱勢、邊緣議題的感受度極強烈,也因過去在東部當兵,有機會接觸到更多原鄉生活,知曉原民在漢人社會的弱勢,他於是在此一時間因緣下,上山去,加入世界展望會,在台中和平鄉從事社會急難救助工作。爾後輾轉到三義「觀樹教育基金會」任職,進行環境教育工作。這些工作領域與性質,總不離「地方」、不離「產業」、不離「議題」,乃至於人與人之間背後的那些故事與敘事。
這些跨域的工作經驗後來成為余嘉榮對於社造、地方創生經驗與養分的前身及來源。只是再更後來,多年離鄉的他與身為長子的他,因家中長輩身體發生狀況,讓他的生命軌道有了轉折,這一轉,就轉回了自己所熟悉的南台灣,並與好友姜玫如、廖于瑋於2011年創立「透南風工作室」且發行《透南風》雜誌。
在那個年代,文青、網紅及地方創生名詞尚未出現前,《透南風》這一雜誌,不管在精神上、形式上亦或內容上,橫空出世在市面,引起相當的關注與討論。余嘉榮一如《透南風》雜誌精神一樣——「將溫暖的南風,吹向各地」。而整個「透南風工作室」則期許自己是長期在南部地區從事影像創作、社區營造、藝術文化工作的年輕人,因著熱愛這種南方獨特的氣味,秉持著與人分享的態度,還有點嚴肅的背負著幾分社會改革的責任,因而成立以「南方」為品牌的美麗夢想!
他對於地方的空間及地方記憶,有著浪漫的想像,也總在浪漫的想像之中,透過時間的淬煉,一一地將夢想在現實生活中實踐了出來,成為一位真正有在地靈魂的地方創生者。
一如,七月初時,我從中部來到他口中的這片海域,我很開心我的這一個朋友一直都在。那天,陽光燦燦,天光水影瀲灩,他騎著摩托車沿著海岸線,我開著車跟在他的後面;看著他在烈陽下騎著車的背影,實在有些感動。他引我去見他花了非常長的時間才整理出已廢棄的劉德波故居的空間,這個空間,現在已成為蚵仔寮社區重要據點——「共學堂」的學習空間。「共學堂」成立與設置,慢慢地將村裡複雜社會或文化網絡下的隱藏社會問題,適時地找到緩解的解方,成為守護村裡小朋友的隱性力量。梓官附近的大學,如高雄科技大學、樹德科技大學等的課程、社團以及社區大學,也都在共學堂發揮了影響力與知識力,讓這一小漁村有了些許改變,青年返鄉創業的人數,也默默地增加中。
而「共學堂」所在的前身,是已有120年以上的劉德洋故居洋房,這是一座兩層樓高充滿巴洛克式建築風格,建築主體早已頹圮,2022年的地震更將洋房華美的女兒牆給震垮。但余嘉榮與在地青年及仕紳們共同努力,用最原始徒手方式進行建築修繕與復原,將梓官第一座的洋樓建築,稍稍恢復過往風華,且在這一空間創建「港仔門協會工作室」。百年建築成為小漁村重要的創意空間與進行在地創生的基地;後來,公共電視節目《老少女奇遇記》也來蚵仔寮拍攝,將原本不為人知的蚵仔寮、劉德波故居等人文地景風情,展現在全國人面前。再更後來,這一群充滿天馬行空的地方工作者,幻化出一場又一場夏季海邊搖滾音樂季,音樂深具在地特色的音樂創作者謝銘祐,是這一場場音樂季裡重要的靈魂,他與許多青年樂團,寫著自己創作的歌,唱著這個時代的調;余嘉榮說著音樂季裡上百個愛音樂、愛自由愛土地靈魂的青年人們,擠在過去頹圮百年建築旁的豬圈空間,一種具有時空魔幻的畫面,深深地感動著他。在他說著這些的同時,我也深深地進入到他述說畫面裡的悸動。
不論是音樂季、文青會所,亦或是電視節目在蚵仔寮這一小漁村裡發聲與現身,這些社會動能的注入,其實真不在余嘉榮以及夥伴們原本設定內,但這些畫面與感動,就是真實地發生了。
回到我多年前的記憶裡,余嘉榮曾開玩笑地說,他想在蚵仔寮辦文學獎,或者成立一家書店,就像三餘書店一樣風格的書店,但它必須叫「多餘書店」,因為他在村裡一定是多餘的存在著;多年後,舉辦文學獎未實現,但海邊演唱會卻成為現在文青們年度重點行程一,而當初的夢想中的「多餘書店」華麗轉身成為「海邊的格瓦拉書舖子」。從書舖名字想著余嘉榮以及他一頭蓬鬆而長的髮,竟真浮現出我們年少讀書時,常接收到在地球另一端,在生命、在政治在人道主義裡實踐理想與浪漫主義的革命家—--「切.格瓦拉」的身影。
我不清楚時代巨人切.格瓦拉的精神,何時鑲嵌進余嘉榮的生命裡,但我真看見切.格瓦拉理想與人道主義,是余嘉榮進入地方、蹲點蚵仔寮,身體力行地在執行與實踐地方創生的義蘊與真實義。認識多年後的他,還是如此質樸地在他的家鄉實踐著生命裡那一抹可能的理想與浪漫,而這點堅持,確實是蚵仔寮幸福光點之所在。也因如此,南臺灣小漁村蚵仔寮的美麗與熱度,正往上衝一波高峰,不管是在人氣,還是在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