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矽盾」問到底
——Kolas Yotaka與Chris Miller的下課時間
文 | Kolas Yotaka
現任「移動能源公司」共同創辦人,前總統府發言人、行政院發言人、立法委員、記者、主播。Kolas Yotaka擁有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高階主管教育。也是作家、譯者。
現任「移動能源公司」共同創辦人,前總統府發言人、行政院發言人、立法委員、記者、主播。Kolas Yotaka擁有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高階主管教育。也是作家、譯者。
台灣的半導體業,一直享有一個美稱:「矽盾」。持有這種主張的人,認為:台灣因為有台積電所以中共不敢打過來。但美國總統川普就職後,多次公開稱要把台灣的「矽盾」帶到美國。於是川普在2025年2月宣布,美國要從4月開始對進口美國的晶片課徵25%的關稅,若不想被課徵關稅,就趕快到美國設廠。3月初,川普就邀請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在白宮召開記者會,正式宣佈台積電將在美國再投資至少3.3兆台幣(1000億美元)生產最先進的晶片。川普也表示,「關稅」是最有效的工具,台積電為了避免被課徵25%、50%或100%的關稅,因此願意提錢到美國設廠。川普得意地說,自此美國將瓜分台積電的市佔率,未來美國將可取得全球近40%的晶片產能。川普主張,美國要用的晶片,就在美國自行生產。
多年來美國大量進口晶片,除了用於智慧型手機等各項消費性產品,也會用於具有AI功能的軍事武器設備如飛彈。一般認為,川普總統醉翁之意不在酒,美國真正要的不是那些鳳毛麟角的關稅,「關稅」只是談判的道具,其最終目的,是要擾動現有半導體供應鏈的商業模式,打破高階晶片過度集中台灣的現狀,以免當台灣發生危機將危及美國的晶片供應,因此逼迫各國晶片廠到美國設廠,把先進製程與封裝技術帶到美國,由美國重建一個以美國為主的半導體利潤分配制度,並確保美國可自給自足。
儘管作為美國總統,川普的美國優先主義是他該有的立場,但川普的「變臉」來得太快,雷厲風行地落實選前「美國優先」「美國生產」的承諾,快得讓台灣人焦慮。因為在台灣人眼中,「台積電」不只是「台積電」,台積電不但是全國GDP的主要貢獻者、是每天穩定台灣股市的支柱、更被認為是守護國家安全的「矽盾」。當人民的焦慮越來越擴大,大到內心無法承受,便開始把焦慮合理化,例如有人會自我安慰地說「『台積電』會變『美積電』的說法根本就是中共的認知操作!」「關稅比例究竟是25%、50%還是100%都還不清楚,別唱衰!」、「美國會自傷!」「我們的晶片只是零件、不是成品所以不會被影響!」「台積電會把關稅轉嫁到買家所以台灣無傷!」「美國向台積電課徵關稅只會造成美國國內的通貨膨脹,是他們自己遭殃!」······台灣的經濟部則不斷安定民心,多次表示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將不受美國政策改變的影響。但事實上已經陸續有企業向美國探尋至美國設廠的可能性。就在川普在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的陪同之下宣布台積電投資美國,當天一開盤台積電就跌破千元,台股重挫400點。
要如何解除以上焦慮?或許真正值得玩味的是這個問題:
「矽盾」是否真的存在?
我認為這個問題,可以請教「晶片戰爭(Chip War)」作者Chris Miller的意見。因為他是戰爭史專家,也是晶片史專家。他認為「矽盾護台」是不理性的想法,他也認為晶片供應鏈不應過度集中一個國家。這些想法,跟過去大部分媒體的片面報導不同,也跟大部分台灣人想聽到的答案不一樣。
在我寫這期特別報導之前,若扣掉過去幾年曾經在台灣因公的擦身而過或幾面之緣,過去這一年,我來回台灣與美國,有幸可以與撰寫《晶片戰爭》(Chip War)的作者Chris Miller再次當面坐下來好好聊聊。2023年《晶片戰爭》的繁體中文版才一出版,就成為台灣的財經、政治圈的名書,大家第一時間都搶著看。在新書發表當天,除了Chris本人飛到台灣宣傳,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也親自出席與談,連現任的總統賴清德(時任副總統)也到場與會。
我猜想Chris恐怕也沒料到自己因為長年研究俄羅斯與美蘇冷戰的歷史,意外發現晶片在戰爭中的角色,把戰爭史與晶片產業史的時間序比對之後寫出「晶片戰爭」,竟然可以在全球引起廣大的回響。這本書的確不只是一本學術論文,也不只是喧騰一時的投資理財聖經,這是一本足以讓人深切反省台灣的經濟、外交、國防政策的重要參考書。
我與Chris最近的兩次見面一次在2024年的美國總統大選之前,當時Chris是我課堂上的講師,我在下課時間與他短暫對話;另外一次在川普當選之後,由於Chris剛好就住在波士頓,趁著我的下課時間,也趁著他教學之餘,我們終於可以在沒有壓力、不用忙著跟別人握手寒暄的情況下,兩人可以在各自的課堂外,好好地把這個話題聊完,感覺輕鬆自在許多。
原來Chris不僅在美國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的弗萊徹學院教授「國際史」,專門研究科技、地緣政治、經濟學國際事務與俄羅斯,同時他也在華府的智庫「美國企業研究院(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擔任資深研究員,甚至還在他的母校哈佛大學的「戴維斯中心(Davis Center,專責俄羅斯與歐亞研究)」擔任客座講師。其實,Chris大學讀的就是哈佛大學的歷史系,所以對哈佛校區很熟,根本就是哈佛通,更別說他現在仍是哈佛大學戴維斯中心的客座講師,所以在哈佛大學還有一個辦公室。波士頓、劍橋就是他的生活圈。
那個週日雖然氣溫逼近攝氏零度,但有陽光,還算溫暖。上午他陪完孩子之後,到了下午,就從波士頓搭Uber來,我則是從鄰近的波士頓住處沿著查爾斯河走到劍橋的哈佛廣場,約在一個我們經常經過的咖啡館。一見到他,我送他一包台灣高山綠茶,他請我喝一杯美國伯爵紅茶,聊了起來。
美國大選結果出爐後,好像一切不確定性都被破解,我們在這一次的討論,終於可以往前推進,無需再被未知的選舉結果延遲我們的推斷,也不會因為充滿過度戲劇化的政治表演而分神。我當然關切川普重掌白宮之後對台政策的轉向,以及台積電赴美的後續發展;他則在全球幾場重大的戰爭中注意到無人機產業鏈的串連。當然,都是跟晶片有關。
人類「科技」的進步,都與「戰爭」有關。美國請台積電赴美的其中一個原因,是為了避免若台海爆發戰爭,衝擊全球晶片供應。如今,繼「晶片戰爭」之後,Chris Miller也正針對無人機產業進行研究。在我們的這段下課時間,我跟他從川普的「台灣偷晶片」之說、談到台積電規模經濟的優勢是否可在美國複製,也從中國的「2025中國製造」談到DeepSeek對晶片與AI界帶來的衝擊,Chris也透露他已經觀察到無人機產業鏈即將引動的新一波地緣政治角力。
才下課,就等著上課,我已經迫不及待他的下一本大作。
多年來美國大量進口晶片,除了用於智慧型手機等各項消費性產品,也會用於具有AI功能的軍事武器設備如飛彈。一般認為,川普總統醉翁之意不在酒,美國真正要的不是那些鳳毛麟角的關稅,「關稅」只是談判的道具,其最終目的,是要擾動現有半導體供應鏈的商業模式,打破高階晶片過度集中台灣的現狀,以免當台灣發生危機將危及美國的晶片供應,因此逼迫各國晶片廠到美國設廠,把先進製程與封裝技術帶到美國,由美國重建一個以美國為主的半導體利潤分配制度,並確保美國可自給自足。
儘管作為美國總統,川普的美國優先主義是他該有的立場,但川普的「變臉」來得太快,雷厲風行地落實選前「美國優先」「美國生產」的承諾,快得讓台灣人焦慮。因為在台灣人眼中,「台積電」不只是「台積電」,台積電不但是全國GDP的主要貢獻者、是每天穩定台灣股市的支柱、更被認為是守護國家安全的「矽盾」。當人民的焦慮越來越擴大,大到內心無法承受,便開始把焦慮合理化,例如有人會自我安慰地說「『台積電』會變『美積電』的說法根本就是中共的認知操作!」「關稅比例究竟是25%、50%還是100%都還不清楚,別唱衰!」、「美國會自傷!」「我們的晶片只是零件、不是成品所以不會被影響!」「台積電會把關稅轉嫁到買家所以台灣無傷!」「美國向台積電課徵關稅只會造成美國國內的通貨膨脹,是他們自己遭殃!」······台灣的經濟部則不斷安定民心,多次表示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將不受美國政策改變的影響。但事實上已經陸續有企業向美國探尋至美國設廠的可能性。就在川普在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的陪同之下宣布台積電投資美國,當天一開盤台積電就跌破千元,台股重挫400點。
要如何解除以上焦慮?或許真正值得玩味的是這個問題:
「矽盾」是否真的存在?
我認為這個問題,可以請教「晶片戰爭(Chip War)」作者Chris Miller的意見。因為他是戰爭史專家,也是晶片史專家。他認為「矽盾護台」是不理性的想法,他也認為晶片供應鏈不應過度集中一個國家。這些想法,跟過去大部分媒體的片面報導不同,也跟大部分台灣人想聽到的答案不一樣。
在我寫這期特別報導之前,若扣掉過去幾年曾經在台灣因公的擦身而過或幾面之緣,過去這一年,我來回台灣與美國,有幸可以與撰寫《晶片戰爭》(Chip War)的作者Chris Miller再次當面坐下來好好聊聊。2023年《晶片戰爭》的繁體中文版才一出版,就成為台灣的財經、政治圈的名書,大家第一時間都搶著看。在新書發表當天,除了Chris本人飛到台灣宣傳,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也親自出席與談,連現任的總統賴清德(時任副總統)也到場與會。
我猜想Chris恐怕也沒料到自己因為長年研究俄羅斯與美蘇冷戰的歷史,意外發現晶片在戰爭中的角色,把戰爭史與晶片產業史的時間序比對之後寫出「晶片戰爭」,竟然可以在全球引起廣大的回響。這本書的確不只是一本學術論文,也不只是喧騰一時的投資理財聖經,這是一本足以讓人深切反省台灣的經濟、外交、國防政策的重要參考書。
我與Chris最近的兩次見面一次在2024年的美國總統大選之前,當時Chris是我課堂上的講師,我在下課時間與他短暫對話;另外一次在川普當選之後,由於Chris剛好就住在波士頓,趁著我的下課時間,也趁著他教學之餘,我們終於可以在沒有壓力、不用忙著跟別人握手寒暄的情況下,兩人可以在各自的課堂外,好好地把這個話題聊完,感覺輕鬆自在許多。
原來Chris不僅在美國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的弗萊徹學院教授「國際史」,專門研究科技、地緣政治、經濟學國際事務與俄羅斯,同時他也在華府的智庫「美國企業研究院(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擔任資深研究員,甚至還在他的母校哈佛大學的「戴維斯中心(Davis Center,專責俄羅斯與歐亞研究)」擔任客座講師。其實,Chris大學讀的就是哈佛大學的歷史系,所以對哈佛校區很熟,根本就是哈佛通,更別說他現在仍是哈佛大學戴維斯中心的客座講師,所以在哈佛大學還有一個辦公室。波士頓、劍橋就是他的生活圈。
那個週日雖然氣溫逼近攝氏零度,但有陽光,還算溫暖。上午他陪完孩子之後,到了下午,就從波士頓搭Uber來,我則是從鄰近的波士頓住處沿著查爾斯河走到劍橋的哈佛廣場,約在一個我們經常經過的咖啡館。一見到他,我送他一包台灣高山綠茶,他請我喝一杯美國伯爵紅茶,聊了起來。
美國大選結果出爐後,好像一切不確定性都被破解,我們在這一次的討論,終於可以往前推進,無需再被未知的選舉結果延遲我們的推斷,也不會因為充滿過度戲劇化的政治表演而分神。我當然關切川普重掌白宮之後對台政策的轉向,以及台積電赴美的後續發展;他則在全球幾場重大的戰爭中注意到無人機產業鏈的串連。當然,都是跟晶片有關。
人類「科技」的進步,都與「戰爭」有關。美國請台積電赴美的其中一個原因,是為了避免若台海爆發戰爭,衝擊全球晶片供應。如今,繼「晶片戰爭」之後,Chris Miller也正針對無人機產業進行研究。在我們的這段下課時間,我跟他從川普的「台灣偷晶片」之說、談到台積電規模經濟的優勢是否可在美國複製,也從中國的「2025中國製造」談到DeepSeek對晶片與AI界帶來的衝擊,Chris也透露他已經觀察到無人機產業鏈即將引動的新一波地緣政治角力。
才下課,就等著上課,我已經迫不及待他的下一本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