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魚詩生活誌 / 人間魚詩社
  • 金像獎詩人百萬賞
    • 徵競逐辦法
    • 心中理想的徵獎
  • 主題特輯
    • 人物報導
    • 特別企劃
    • 攝影詩
    • 談詩論詩 >
      • 鄭慧如
      • 孟樊
      • 張日郡
      • 傅詩予
      • 溫任平
      • 吳長耀
  • 詩生活誌
    • 冬季號 2023 Jan. Vol.12
    • 秋季號 2022 Oct. Vol.11
    • 夏季號 2022 Jun. Vol.10
    • 春季號 2022 Apr. Vol.09
    • 冬季號 2022 Jan. Vol.08
    • 秋季號 2021 Oct. Vol.07
    • 夏季號 2021 Jul. Vol.06
    • 過往季刊 >
      • 冬季號 2022 Jun.Vol.08
      • 秋季號 2021 Oct.Vol.07
      • 秋冬號 2020 Dec.Vol.05
      • 春夏號 2020 Jun.Vol.04
      • 秋冬號 2019 Dec.Vol.03
      • 夏季號 2019 Aug.Vol.02
      • 創刊號 2019 Apr.Vol.01
      • 368 人間唸詩趣
  • 月電子詩報
    • 第038、039、040期
    • 第035、036、037期
    • 第032、033、034期
    • 第029、030、031期
    • 第027、028期
    • 第025、026期
    • 第023、024期
    • 第021、022期
    • 第020期
    • 第019期
    • 第018期
    • 第017期
    • 第016期
    • 第015期
    • 第013、014期
    • 第012期
    • 第011期
    • 第010期
    • 第009期
    • 第008期
    • 第007期
    • 第006期
    • 第004-005期
    • 第003期
    • 第002期
    • 第001期
  • 人間魚詩社年度金像獎
    • 金像獎徵選開跑
    • 金像獎頒獎典禮
  • 實驗性新詩型
    • 為什麼我主張實驗性新詩型六行詩?
    • 第一波徵稿
    • 第二波徵稿
    • 現正徵稿中
  • 詩電影
    • 為什麼我主張拍詩電影
    • 詩電影《大見解》
    • 詩電影《本月》
    • 詩電影《權術》
    • 詩電影首映會 映後座談
  • 專欄
    • 郭瀅瀅
    • 林彧
    • 許丁江
    • 雪果
  • 商品
  • 關於
  • 金像獎詩人百萬賞
    • 徵競逐辦法
    • 心中理想的徵獎
  • 主題特輯
    • 人物報導
    • 特別企劃
    • 攝影詩
    • 談詩論詩 >
      • 鄭慧如
      • 孟樊
      • 張日郡
      • 傅詩予
      • 溫任平
      • 吳長耀
  • 詩生活誌
    • 冬季號 2023 Jan. Vol.12
    • 秋季號 2022 Oct. Vol.11
    • 夏季號 2022 Jun. Vol.10
    • 春季號 2022 Apr. Vol.09
    • 冬季號 2022 Jan. Vol.08
    • 秋季號 2021 Oct. Vol.07
    • 夏季號 2021 Jul. Vol.06
    • 過往季刊 >
      • 冬季號 2022 Jun.Vol.08
      • 秋季號 2021 Oct.Vol.07
      • 秋冬號 2020 Dec.Vol.05
      • 春夏號 2020 Jun.Vol.04
      • 秋冬號 2019 Dec.Vol.03
      • 夏季號 2019 Aug.Vol.02
      • 創刊號 2019 Apr.Vol.01
      • 368 人間唸詩趣
  • 月電子詩報
    • 第038、039、040期
    • 第035、036、037期
    • 第032、033、034期
    • 第029、030、031期
    • 第027、028期
    • 第025、026期
    • 第023、024期
    • 第021、022期
    • 第020期
    • 第019期
    • 第018期
    • 第017期
    • 第016期
    • 第015期
    • 第013、014期
    • 第012期
    • 第011期
    • 第010期
    • 第009期
    • 第008期
    • 第007期
    • 第006期
    • 第004-005期
    • 第003期
    • 第002期
    • 第001期
  • 人間魚詩社年度金像獎
    • 金像獎徵選開跑
    • 金像獎頒獎典禮
  • 實驗性新詩型
    • 為什麼我主張實驗性新詩型六行詩?
    • 第一波徵稿
    • 第二波徵稿
    • 現正徵稿中
  • 詩電影
    • 為什麼我主張拍詩電影
    • 詩電影《大見解》
    • 詩電影《本月》
    • 詩電影《權術》
    • 詩電影首映會 映後座談
  • 專欄
    • 郭瀅瀅
    • 林彧
    • 許丁江
    • 雪果
  • 商品
  • 關於
圖片

Micro-memoires:微型回憶的八封信
從「巫路之歌」到「人間魚」:許麗玲談內在追尋與品牌築夢

專訪 許麗玲


採訪撰文 | 石秀淨名、許麗玲
攝影 | 郭潔渝​

「人間魚詩生活誌」得名於第一個贊助的企業:「人間魚」品牌。至於為什麼稱為「人間魚」?這得問創辦人許麗玲了。雲林出生、中文系畢業、法國高等學院的宗教學博士,她出版了《巫路之歌》及《老鷹的羽毛》兩本書,描述自己的「通靈」經歷。

一個宗教學博士出書坦承自己的內在追尋與通靈經歷,這還不夠特別,她還從學院出走,創辦天然美容保養品的品牌。

為什麼稱為「人間魚」又不賣魚(一笑)?射手座的許麗玲哈哈大笑說:「當時想要創業,一直「接收」到一個訊息,要我去開一家公司名叫「Peoplefish」,許麗玲說她也問過那個訊息來源,為什麼是Peoplefish?答案是:「得人如得魚啊,這是『人』的事業」。

Peoplefish的中文為何是「人間魚」?

她還是帶著笑聲回答:「這個說來話長,中文名字當然也是接收到的。起初得到的解釋是:逍遙自在,如同悠遊水中的魚,因為這是個能帶來幸福感受的品牌。另外,莊子中有:『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這是一隻大魚,這品牌志向遠大!」

許麗玲還說:「這隻大魚也是台灣的象徵,你看,四面環海的台灣島像不像一隻大洋中的鯨魚?」

她贊助詩社、產品充滿香氣,她的創業是一場內在的追尋,也是對原住民朋友的承諾。她的願景是在山間海畔的原鄉創造「理想國」與「神聖部落」。

這位雄心壯志的女子的微型回憶錄應該相當精彩。讓我們一起來閱讀這個來自內在追尋的品牌創業:一場堅持十多年的企業台灣夢。
圖片

第一封信 
給許麗玲博士

當我拿起自來水筆,這個略顯老派的行為時,眼光自然落到右手邊靠牆的書堆裡,其中有一本《二十歲的普魯斯特:追尋的時候》。想來這也是個徵兆,同時性的徵兆。天地之間,知道我所要執行的事。也就是向妳許麗玲博士詢問妳生命的追尋。一個離開教授職位投入創業的離婚女性,其間寫過兩本書:《巫路之歌》和《老鷹的羽毛》,在學界被視為不務正業。而聽說創業當時也是服從內在的聲音,也或許那是一個外在的聲音?在起完這個頭之後,我才想起,這是個書系,另有兩本散落在書海當中,若沒記錯,就會是《二十歲的盧梭》和《二十歲的卡繆》。當然!我對於妳的詢問是,不在二十歲,而是當下,〈六十二歲的許麗玲:追尋的時候〉,我們就以書信體的方式,進行一趟微型回憶錄的採訪,如何?希望能得到妳的應允。

祝文安 石秀淨名 上



如何運用有限身心做無限的創造?

我不斷思考如何讓部落有產業?什麼樣的產業可以兼顧人與大自然又能呈現在地文化?

這個看似「我的」生命經歷其實也不屬於「我的」,它是「個人」與「世界」互動的過程。


​
敬愛的導師:

稱呼您為導師,因為從2015年開始,我就參與了由您所創立的「人生禪」,成為一名「門徒」。說起我們的淵源,那可以追溯到高中時期,在雲林北港高中我們四個高中生所組成的「牛羊集團」(三個女生綽號老牛、大牛、小牛,而你則被叫做老山羊),年少不知愁的年代,這四個人還真是強說愁了。我們像是得了文字飢渴症(您稱之為『食字獸的年代』),大量閱讀各種課外書籍,也大量交換青春年少的世間疑問與想望。 

高中畢業後各奔前程,一晃數十年,再見面時中年已過,老年初入,這人生有趣得緊,不是嗎?!當年牛羊集團中只有老牛成績優良,我們三人都是在及格邊緣打轉的人。高三下學期因為數學成績不及格,您拒絕背考試答案補考,因而沒有高中文憑,而我和小牛都背了答案,幫學校多了兩名畢業生,之後,我自修考上大學夜間部,接著出國,而後取得博士學位。當年的老牛也遠嫁歐洲,而小牛還留在故鄉經營租書店。至於您呢則令人驚異,您成為一名禪師!禪師是一個行業還是某種生命的品質?或是說,因為追尋真理,生命最終全然融入,所言、所行及每一個當下都是這個真理本身?所以它既是生命的質地,當然也是您一生的志業。我這樣說應該沒錯吧?! 

圖片
後來我成了您的門徒,我想那是一生中最重要的選擇,但那也是一秒都沒有遲疑的決定。我知道人從出生到老死,一路走來,無論是外在的風光或是內在的種種覺受,無非塵夢!然而存在又是如此不容置疑,我們無法認定生命是虛無的,如何運用有限身心做無限的創造?能有良師益友一起探索這個生命課題是極重要之事。 

再度與您見面是創業三、四年後,我從學院的教職轉而投入商場創立品牌,雖然充滿了創造的樂趣,但也面臨人生前所未有的挑戰。當我發現自己在層層壓力下每天感到胸口煩悶,我明白內在已失去空間,我知道必得求助某人,但那會是誰?有趣的是內心有這樣的覺知時,機緣自然形成,我在臉書上看見您的貼文,心中明白,那些文字一定來自內在的覺照與真實的生命體悟,於是和您取得連繫,之後成為您的門徒。 

還記得我是在台東知本部落的祖靈屋附近向您拜師的,那對我意義非凡。會投入創業是因為我在花東幾所大學兼課時,常常帶著學生到部落進行文化人類學的田野調查,眼見原住民與大地連結的美好文化傳承及傳統智慧逐漸流失,部落人口凋零,我無法只是進行「客觀」的學術研究,我不斷思考如何讓部落有產業?什麼樣的產業可以兼顧人與大自然又能呈現在地文化?

年輕時我在法國求學階段課外學習了歐洲傳統自然療法知識,於是我援用當年學習的芳香療法知識,研發製作天然護膚保養品,創立「人間魚」品牌。投入商場至今十一年,這幾年來,我也持續和原住民部落合作,希望能夠實現當年想要落實部落產業的心願。

您提到我所寫的《巫路之歌》還有《老鷹的羽毛》這兩本書,的確,在學術界這兩本書被視為「不務正業」,因為我在書中所記載的是自身的「通靈」經驗,這些經驗雖然可以作為學術研究的素材,但必需在學術理論架構下進行分析。我沒有選擇這麼做,原因是生命的經驗可以有各種呈現方式,當時我選擇用「第一人稱的述事角度」來撰寫。在寫《巫路之歌》時,我心中浮現的是研究所時閱讀的六朝道教典籍《真誥》,它是一千五百多年前道教「降真」(通靈降神)的記錄,一千多年後它成為學術研究的資料。

其實「通靈」的能力是從小就有的一種感知,我也一直以為所有人都和我一樣,年紀漸大才知道並非人人如此,而我也在社會角色的扮演中逐漸遺忘這個感知力,直到四十二歲那年才發現原來這能力被稱為「通靈」。記得當我的指導教授得知我「跨越界限」從文化人類學的客觀立場轉而投入通靈人的身份,她相當不解也很難過,因為她認為守住「客觀」是最重要的原則。

二十年前的通訊沒有現在便利,我也再沒機會與教授見面,然而,我心裡一直認為人文學院的養成不能也不該抽離個人的「生命體驗」。心理學大師榮格Carl Jung的心理學理論除了來自他自己的生命經驗之外,有一段時間,他還有意識地進入某種「精神混亂」的狀態,他認為以他對意識的了解及探索的意願,他應該是最適合進行這樣一場意識探險的人。受過完整人文學院訓練再加上內在追尋的意願,我想,我也很適合進行「通靈」的意識探索。

通靈所接收到的訊息,究竟來自內在或是外在?其實從一開始我就知道,沒有內也沒有外,因為沒有人能找到界線。比如說您喜歡寫詩,當您進行一首詩的創作時,那詩句是從內而來還是從外而至呢?「從內」因為只有您知道它,但文字及文字所蘊含的意義又是承襲自這個世界,所以文字與意象從來就不是任何「個人」之物。因此,詩句的靈感究竟自內而生或由外而至?

敬愛的導師,請您提問吧!我很樂意能在此分享一個女性的生命歷程,這個看似「我的」生命經歷其實也不屬於「我的」,它是「個人」與「世界」互動的過程。梳理過往,有助於釐清自己未來的方向,或許也能對其它女性或是想要創業的朋友有所助益。就讓我們開始吧! ……
​
全文刊於《人間魚詩生活誌》第九期
成為台灣人間魚詩社文創協會 贊助會員

台灣人間魚詩社文創協會為依法設立、非以營利為目的之社會團體。以推廣現代詩、文學及其它藝術創作,推動社會創意產業文化為宗旨。

​贊助用途:
1、協會運作
2、人間魚詩生活誌及其它書籍出版
3、詩電影拍攝
​
贊助帳號:
第一銀行(007)松貿分行 168-10-002842 社團法人台灣人間魚詩社文創協會

姐妹詩社:秋水詩社| 竊竊詩語|新詩路
補助單位:
圖片
Copyright © Peoplefish Poetry & Lif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