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世上的一百萬段關係
文|蕭伶妤
這應該是2024年的最後一篇文章。即使不確定刊出時是否已是新年,但對我與編輯台來說,這算是這一年書寫的收束點。
今年,我嘗試以不同角度談論人的處境、夾帶的慾望或是自我映照。從一年之初的紀律人生是什麼樣子,到從與白沙屯媽祖遶境反思人對生活世界的認知建構;再到盛夏時節,我們討論人生怎麼如何淪為一場賽馬會。到了秋冬,希望海水溫度是真的降溫了的此刻,我想談談不時擾動我們潛意識的課題:關係。
在討論關係的時候,如果你眼前是一個社會學者,他很有可能從Peter Blau的交換理論,一路分享Attachment Theory、Symbolic interationsim、或是網絡理論,甚至是Pierre Bourdieu的社會資本論。跳脫學術辭藻,「關係」無非是談論我們定位自己,確認自己握有什麼,如何獲得歸屬感的一種途徑。
但如果日本精神科醫師土居健郎還在世,我想他必然會從「撒嬌」切入,分析人際關係中的社運作邏輯。土居健郎以《甘え的結構》(中譯:日本人的構造)一書聞名。他提出「甘え」的概念,指的是一種依賴他人的需求或情感,有點類似我們語境中的撒嬌與依附。土居認為,這種靠著撒嬌與依戀建構的人際關係在日本社會中非常普遍。「甘え」不僅在家庭關係中出現,在職場、學校等社會場合中也常見,可以說是日本人際關係中的核心情感,使得人際關係中更強調親密感和互相扶持。
「甘え」對前面那些來自歐美社會的學者來說,或許不是那麼容易直觀。集體主義並不僅存於日本,來自於東亞的我們,從家庭到各式各樣的社會結構中,我們最重視的從來都不是個人的突出,而是如何確認歸屬、確認個人的情感與身份認同。在這一層一層的關係,特別是在親密或有信任基礎的關係中,我們常常尋求安全感和關懷包圍。在長久的人際社會史中,這並不幼稚也並不總是等同於軟弱。畢竟,在我們的社會結構中,「我來自哪裡?」往往比「我要去哪裡」的課題更加重要。
日本作家高瀨隼子是描寫這種情感關係的箇中好手。她獲得日本最高地位文學賞之一,第167回芥川賞的作品:《願能嚐到美味料理》(美味しいご飯が食べられますように),以精
準的目光透視日本的撒嬌文化如何成為擾動職場關係的那根針。
單看書名,難免以為是一本類似深夜食堂或是孤獨美食家那樣的療癒系作品。偏偏高瀨沒有打算療癒誰,她巧妙地運用「料理」總是為關係帶來和緩、美好感受的認知,反面操作其可能為關係帶來的變數。畢竟關鍵不在料理本身,而是為何需要人們需要運用料理去經營、呵護一段關係。
故事源自於一位男性職員,二谷,骨子裡似乎對體制不屑一顧,但事實上卻口嫌體正直地在體制內安分度日。幾乎是日本白領某種代言人的二谷,在辦公室與另外兩位女同事有著不同的關係。押尾性格俐落,工作能力好,渾身一股違背日本傳統女性、隨時將面臨成為敗犬的危機。與押尾完全相反,另一位女同事蘆川,則善於料理,卻工作能力不強,甚至常常偷懶,靠著用料理與女性氣質在辦公室發展「甘え」的依附關係,辦公室的同事雖多有怨言,卻在吃下一口一口來自蘆川的親手手作料理後,默默遞幫忙善後,共同在職場為蘆川撐起一把保護傘。
高瀨的筆並未在此停下。她以簡樸的文字,寫出在這個探討「甘え」為主軸的關係的驚悚故事。我實在不能夠劇透,因為這本作品真的太過精彩洗鍊。不到200頁的繁體中文版,卻深刻寫下劇中三大角色各自內心「甘え」撒嬌的需求與渴望。
高瀨直指在當代個人主義與風格持續猖狂的時代裡,即使日本職場早已有所變革,關係的長遠社會根基,對生活在其中的人來說,往往不盡然是窠臼,可能是生存的工具,甚至是氧氣。終究,我們沒有人離得開關係,離不開對關係的渴求與它帶來的包覆感。
在二谷、押尾與蘆川的故事裡,關係是資本交換,是符碼的交換,甚至是認同的經營。但每段關係,每個關係的網絡裡總會有裂縫,當誰有本事鑽進那個縫裡,等於取得各種擾動關係的機會點。可以的話,去讀讀這本書,對我來說,高瀨無形中在提醒我們,關係中的破口其實往往就是我們運行自身生活世界的盲點所在。
近期,這本書也讓我重新思考關係下的「盲點」或許正是它總是如此迷人,潛意識甩都甩不掉的原因。就像是佐野洋子的作品《活了一百萬次的貓》,在活了那麼多世,從未直視過生命中的關係,更別說是對那些關係的需求。像是事不干己的過路風景,貓走過一世又一世,怎麼都死不了,永遠都會再次活過來,永遠都只有自己,眼皮子底下沒有值得留心的關係。
直到有一天,牠遇到一隻白貓,陷入戀情,生了一小窩貓。眼看小貓長大,最終白貓也慢慢老去,最終逝去。主角大哭了一回又一回,停不下的哭泣,最終,他真正的逝去,再也沒有活過來。佐野洋子卻明示,即使真正死去了,因為看見關係,經營關係,活在關係裡,這隻死了一百萬次的貓終於真正地活過了一次。
我們總是在鼓勵人在關係中健全自我,在關係中努力健康地活著,讓關係成為養分,讓自己也成為關係美好的土壤、陽光與水。但為何我們需要關係?終究是因為身處這個世界的我們,從降生的那一刻,始終都沒有絕對座標。這一輩子,似乎只有最好與最爛的人有絕對座標。但挪威名導Joachim Trier的奧斯陸三部曲之一《世界上最爛的人》(噢,又是一部我極為推薦的電影作品)透過一個30歲女子從大學到適婚年齡後的經歷,訴說一個人終其一生醫生不會有絕對座標。人,永遠都是相對性地活著。不論在你所處的關係,或是你看待世界、與世界相處的方式,這一切終有一個對象、一個對應點。於是也不會有標準或唯一的答案。而真正能夠成為軸心帶著我們運轉的,是如何能夠真正去享受,去感受每一段關係,每一個與世界共處的時刻裡的自己。
在一年之末,透過看似溫暖實則驚悚,或看似絕望其實無比溫暖的各式作品,我想,或許是時候整理一下2024年在不同場景下的時刻點(moment)。還算有好好活過這一年嗎?希望你有。下一段關係,也許已正展開,不論你是否要用哪一套理論視角進場,願你都是自願進場,享受眼前所有。
新年快樂。
今年,我嘗試以不同角度談論人的處境、夾帶的慾望或是自我映照。從一年之初的紀律人生是什麼樣子,到從與白沙屯媽祖遶境反思人對生活世界的認知建構;再到盛夏時節,我們討論人生怎麼如何淪為一場賽馬會。到了秋冬,希望海水溫度是真的降溫了的此刻,我想談談不時擾動我們潛意識的課題:關係。
在討論關係的時候,如果你眼前是一個社會學者,他很有可能從Peter Blau的交換理論,一路分享Attachment Theory、Symbolic interationsim、或是網絡理論,甚至是Pierre Bourdieu的社會資本論。跳脫學術辭藻,「關係」無非是談論我們定位自己,確認自己握有什麼,如何獲得歸屬感的一種途徑。
但如果日本精神科醫師土居健郎還在世,我想他必然會從「撒嬌」切入,分析人際關係中的社運作邏輯。土居健郎以《甘え的結構》(中譯:日本人的構造)一書聞名。他提出「甘え」的概念,指的是一種依賴他人的需求或情感,有點類似我們語境中的撒嬌與依附。土居認為,這種靠著撒嬌與依戀建構的人際關係在日本社會中非常普遍。「甘え」不僅在家庭關係中出現,在職場、學校等社會場合中也常見,可以說是日本人際關係中的核心情感,使得人際關係中更強調親密感和互相扶持。
「甘え」對前面那些來自歐美社會的學者來說,或許不是那麼容易直觀。集體主義並不僅存於日本,來自於東亞的我們,從家庭到各式各樣的社會結構中,我們最重視的從來都不是個人的突出,而是如何確認歸屬、確認個人的情感與身份認同。在這一層一層的關係,特別是在親密或有信任基礎的關係中,我們常常尋求安全感和關懷包圍。在長久的人際社會史中,這並不幼稚也並不總是等同於軟弱。畢竟,在我們的社會結構中,「我來自哪裡?」往往比「我要去哪裡」的課題更加重要。
日本作家高瀨隼子是描寫這種情感關係的箇中好手。她獲得日本最高地位文學賞之一,第167回芥川賞的作品:《願能嚐到美味料理》(美味しいご飯が食べられますように),以精
準的目光透視日本的撒嬌文化如何成為擾動職場關係的那根針。
單看書名,難免以為是一本類似深夜食堂或是孤獨美食家那樣的療癒系作品。偏偏高瀨沒有打算療癒誰,她巧妙地運用「料理」總是為關係帶來和緩、美好感受的認知,反面操作其可能為關係帶來的變數。畢竟關鍵不在料理本身,而是為何需要人們需要運用料理去經營、呵護一段關係。
故事源自於一位男性職員,二谷,骨子裡似乎對體制不屑一顧,但事實上卻口嫌體正直地在體制內安分度日。幾乎是日本白領某種代言人的二谷,在辦公室與另外兩位女同事有著不同的關係。押尾性格俐落,工作能力好,渾身一股違背日本傳統女性、隨時將面臨成為敗犬的危機。與押尾完全相反,另一位女同事蘆川,則善於料理,卻工作能力不強,甚至常常偷懶,靠著用料理與女性氣質在辦公室發展「甘え」的依附關係,辦公室的同事雖多有怨言,卻在吃下一口一口來自蘆川的親手手作料理後,默默遞幫忙善後,共同在職場為蘆川撐起一把保護傘。
高瀨的筆並未在此停下。她以簡樸的文字,寫出在這個探討「甘え」為主軸的關係的驚悚故事。我實在不能夠劇透,因為這本作品真的太過精彩洗鍊。不到200頁的繁體中文版,卻深刻寫下劇中三大角色各自內心「甘え」撒嬌的需求與渴望。
高瀨直指在當代個人主義與風格持續猖狂的時代裡,即使日本職場早已有所變革,關係的長遠社會根基,對生活在其中的人來說,往往不盡然是窠臼,可能是生存的工具,甚至是氧氣。終究,我們沒有人離得開關係,離不開對關係的渴求與它帶來的包覆感。
在二谷、押尾與蘆川的故事裡,關係是資本交換,是符碼的交換,甚至是認同的經營。但每段關係,每個關係的網絡裡總會有裂縫,當誰有本事鑽進那個縫裡,等於取得各種擾動關係的機會點。可以的話,去讀讀這本書,對我來說,高瀨無形中在提醒我們,關係中的破口其實往往就是我們運行自身生活世界的盲點所在。
近期,這本書也讓我重新思考關係下的「盲點」或許正是它總是如此迷人,潛意識甩都甩不掉的原因。就像是佐野洋子的作品《活了一百萬次的貓》,在活了那麼多世,從未直視過生命中的關係,更別說是對那些關係的需求。像是事不干己的過路風景,貓走過一世又一世,怎麼都死不了,永遠都會再次活過來,永遠都只有自己,眼皮子底下沒有值得留心的關係。
直到有一天,牠遇到一隻白貓,陷入戀情,生了一小窩貓。眼看小貓長大,最終白貓也慢慢老去,最終逝去。主角大哭了一回又一回,停不下的哭泣,最終,他真正的逝去,再也沒有活過來。佐野洋子卻明示,即使真正死去了,因為看見關係,經營關係,活在關係裡,這隻死了一百萬次的貓終於真正地活過了一次。
我們總是在鼓勵人在關係中健全自我,在關係中努力健康地活著,讓關係成為養分,讓自己也成為關係美好的土壤、陽光與水。但為何我們需要關係?終究是因為身處這個世界的我們,從降生的那一刻,始終都沒有絕對座標。這一輩子,似乎只有最好與最爛的人有絕對座標。但挪威名導Joachim Trier的奧斯陸三部曲之一《世界上最爛的人》(噢,又是一部我極為推薦的電影作品)透過一個30歲女子從大學到適婚年齡後的經歷,訴說一個人終其一生醫生不會有絕對座標。人,永遠都是相對性地活著。不論在你所處的關係,或是你看待世界、與世界相處的方式,這一切終有一個對象、一個對應點。於是也不會有標準或唯一的答案。而真正能夠成為軸心帶著我們運轉的,是如何能夠真正去享受,去感受每一段關係,每一個與世界共處的時刻裡的自己。
在一年之末,透過看似溫暖實則驚悚,或看似絕望其實無比溫暖的各式作品,我想,或許是時候整理一下2024年在不同場景下的時刻點(moment)。還算有好好活過這一年嗎?希望你有。下一段關係,也許已正展開,不論你是否要用哪一套理論視角進場,願你都是自願進場,享受眼前所有。
新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