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魚詩生活誌 / 人間魚詩社
  • 金像獎詩人百萬賞
    • 徵競逐辦法
    • 心中理想的徵獎
  • 主題特輯
    • 人物報導
    • 特別企劃
    • 攝影詩
    • 談詩論詩 >
      • 鄭慧如
      • 孟樊
      • 張日郡
      • 傅詩予
      • 溫任平
      • 吳長耀
  • 詩生活誌
    • 冬季號 2023 Jan. Vol.12
    • 秋季號 2022 Oct. Vol.11
    • 夏季號 2022 Jun. Vol.10
    • 春季號 2022 Apr. Vol.09
    • 冬季號 2022 Jan. Vol.08
    • 秋季號 2021 Oct. Vol.07
    • 夏季號 2021 Jul. Vol.06
    • 過往季刊 >
      • 冬季號 2022 Jun.Vol.08
      • 秋季號 2021 Oct.Vol.07
      • 秋冬號 2020 Dec.Vol.05
      • 春夏號 2020 Jun.Vol.04
      • 秋冬號 2019 Dec.Vol.03
      • 夏季號 2019 Aug.Vol.02
      • 創刊號 2019 Apr.Vol.01
      • 368 人間唸詩趣
  • 月電子詩報
    • 第038、039、040期
    • 第035、036、037期
    • 第032、033、034期
    • 第029、030、031期
    • 第027、028期
    • 第025、026期
    • 第023、024期
    • 第021、022期
    • 第020期
    • 第019期
    • 第018期
    • 第017期
    • 第016期
    • 第015期
    • 第013、014期
    • 第012期
    • 第011期
    • 第010期
    • 第009期
    • 第008期
    • 第007期
    • 第006期
    • 第004-005期
    • 第003期
    • 第002期
    • 第001期
  • 人間魚詩社年度金像獎
    • 金像獎徵選開跑
    • 金像獎頒獎典禮
  • 實驗性新詩型
    • 為什麼我主張實驗性新詩型六行詩?
    • 第一波徵稿
    • 第二波徵稿
    • 現正徵稿中
  • 詩電影
    • 為什麼我主張拍詩電影
    • 詩電影《大見解》
    • 詩電影《本月》
    • 詩電影《權術》
    • 詩電影首映會 映後座談
  • 專欄
    • 郭瀅瀅
    • 林彧
    • 許丁江
    • 雪果
  • 商品
  • 關於
  • 金像獎詩人百萬賞
    • 徵競逐辦法
    • 心中理想的徵獎
  • 主題特輯
    • 人物報導
    • 特別企劃
    • 攝影詩
    • 談詩論詩 >
      • 鄭慧如
      • 孟樊
      • 張日郡
      • 傅詩予
      • 溫任平
      • 吳長耀
  • 詩生活誌
    • 冬季號 2023 Jan. Vol.12
    • 秋季號 2022 Oct. Vol.11
    • 夏季號 2022 Jun. Vol.10
    • 春季號 2022 Apr. Vol.09
    • 冬季號 2022 Jan. Vol.08
    • 秋季號 2021 Oct. Vol.07
    • 夏季號 2021 Jul. Vol.06
    • 過往季刊 >
      • 冬季號 2022 Jun.Vol.08
      • 秋季號 2021 Oct.Vol.07
      • 秋冬號 2020 Dec.Vol.05
      • 春夏號 2020 Jun.Vol.04
      • 秋冬號 2019 Dec.Vol.03
      • 夏季號 2019 Aug.Vol.02
      • 創刊號 2019 Apr.Vol.01
      • 368 人間唸詩趣
  • 月電子詩報
    • 第038、039、040期
    • 第035、036、037期
    • 第032、033、034期
    • 第029、030、031期
    • 第027、028期
    • 第025、026期
    • 第023、024期
    • 第021、022期
    • 第020期
    • 第019期
    • 第018期
    • 第017期
    • 第016期
    • 第015期
    • 第013、014期
    • 第012期
    • 第011期
    • 第010期
    • 第009期
    • 第008期
    • 第007期
    • 第006期
    • 第004-005期
    • 第003期
    • 第002期
    • 第001期
  • 人間魚詩社年度金像獎
    • 金像獎徵選開跑
    • 金像獎頒獎典禮
  • 實驗性新詩型
    • 為什麼我主張實驗性新詩型六行詩?
    • 第一波徵稿
    • 第二波徵稿
    • 現正徵稿中
  • 詩電影
    • 為什麼我主張拍詩電影
    • 詩電影《大見解》
    • 詩電影《本月》
    • 詩電影《權術》
    • 詩電影首映會 映後座談
  • 專欄
    • 郭瀅瀅
    • 林彧
    • 許丁江
    • 雪果
  • 商品
  • 關於

導演郭潔渝訪談
尋找一條被掩埋的路徑—當詩改編成詩電影


訪談| 黃靖閔
圖片| 《權術》劇照
刊頭攝影| ​郭瀅瀅

詩電影的創作,釋放內在「無法被馴化的部分」

黃:一開始怎麼接觸到詩,甚至是詩電影?大學時代唸電影對於你創作詩電影的影響與關聯是什麼?

郭:最開始接觸到詩,是高二、高三時,晚自習書讀不下去,常提早離開學校,回到家附近的誠品書店閒晃,也因為受美術老師影響,接觸到女性主義、女性藝術,並開始注意女性作家,進而在書店發現美國詩人Sylvia Plath,及其自傳性小說《瓶中美人》。接著,又在網路上查到陳黎和張芬齡翻譯的Plath詩作,更是喜歡,這是開始接觸詩的起點。之後,又在書店裡的雜誌區看到充滿反叛感的《壹詩歌》,心想「也太酷了吧」,就陸續把《壹詩歌》收齊,還加入當時的線上詩歌討論區。

但說也奇怪,當時雖然喜歡詩卻沒有實際寫詩,反而是受了詩的影響,試著將自己的日記以片段式的語法寫下,既非散文也非詩,比較像一種狀態或譬喻的堆疊而不直接指涉實際內容與事件,也或許是對應到十幾二十歲的自己,經歷無法承受的事時,不直接指名的語法,讓事情過後難以回想,算是自我心理的防禦機制。而這種語法的日記一直延續到三十歲左右,才逐漸停止。

也許是這個緣故,或詩化、或具有跳接的語言剛好接近我的思考模式,大學的電影教育雖然很重視劇情,但當時的自己偏偏特別喜歡劇情有斷裂感的王家衛和高達(Jean-Luc Godard),以及劉永晧老師的實驗電影課,在這些較不照顧觀眾「很吃電波」的影片裡,找到某種趣味及興奮感,會在某一瞬間覺得「啊,中了!」,抓到導演想講的東西與自己的共感了,就算隨著年紀與經驗增長,越來越喜歡其他類型的影片與導演,但那樣的想法與習慣一直延續到現在,於是輪到自己創作時,仍然會本能地交出自己的狀態、喜歡的東西與那些屬於沒有辦法被馴化的部分。我想只要是創作者都是這樣的,而這些無法被馴化的部分就是人與人之間根本的差異與特色吧。

​
圖片
彷彿在「去路」撥開高於身體的草


黃:電影常使用小說文本改編成電影,詩的文本改編成影像又是什麼?你怎麼思考關於文本變成影像的過程?如果我們姑且把這個過程稱之為「翻譯」。

郭:許多小說改編成電影後,會被原小說讀者與觀眾評價「改編成功」或「改編失敗」,原因在於小說的文字在每個人腦海裡都有不同的想像,於是改編成電影有點像是把這份想像固定住與洗腦,當我們以後再提到那部小說或小說中的人物,腦中浮起的可能就會是那個角色的演員、場景畫面,而不是我們原本想的樣貌。文字創作影像化是在兩種不同媒材間的轉換,甚至電影也不只是影像,還包含聲音,或4D、5D的其他感官表達方式,再怎樣都無法滿足所有人的想像;「詩」改編成影像也是一樣的,詩人與讀者對同一首詩的理解與想像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於是要把「詩」改編成「詩電影」是有壓力的,在看到一首詩時會有本能的反應,但保有直覺的同時又像在尋找一條被掩埋的路徑,彷彿在「去路」將高過於自己身體的草撥開、看見詩人本人的創作核心,如果這個核心有找到並且自己有共感,在「翻譯」的過程便會因有共同的語言而容易許多;即便如此,改編者再如何力求客觀貼近原作,仍不可能沒有自己的觀點說故事,例如我很喜歡的村上春樹小說《挪威的森林》,是由法籍越南裔導演陳英雄所執導,第一次在電影院看時非常不喜歡,覺得「直子不是那樣啊」、「小林綠也不是那樣」等各種不滿意,但將近十年後再重看,我忽然理解了陳英雄導演的觀點,也看見了這部改編電影的美,那是屬於陳英雄的、也是屬於所有幕前幕後工作人員共同創造的、在那個時間當下能做出的《挪威的森林》。


黃:聊聊你與〈權術〉、〈大見解〉這兩首詩的接觸,以及第一次看這兩個作品的想法與創作過程。

郭:在改編詩成為「詩電影」時,我會感受這首詩的主旨為何、自己「有沒有被擊中」,如果有,那是什麼擊中了我?「是詩人想表達的東西,或是詩的語言形式讓自己起共鳴、或是結構?」等等,又如果沒有被擊中,是為什麼?是「自己沒有理解詩人想表達的核心?」或「理解了,但不認同?」如果不認同,就要想辦法找出自己與這首詩的共性、交集合,從當中開始處理自己的想法。但無論如何,必要的過程是對各種製造感性的原因,進行理性拆解、分析,並把拆解前後,腦裡跑出的概念與畫面一一寫下。

​
圖片
〈權術〉  游鍫良
 
那夜我弄濕了
弄濕了滿屋的想像
除了聖潔的神祖不可褻瀆之外
都在詩裡
 
牆角蜘蛛失聯
我是年久失修的孟克
該刮刮鬍子
整理門面
 
然後開始吶喊,吶喊出
一坨痰
吐在政治最黑暗的內襯
轉眼熱感就會囈語風邪的祈禱文
瘋癲異常
 
2018.12.27 游鍫良
(第一屆人間魚詩社年度金像獎詩人)
海:「濕」與「慾望」的呈現

 詩人游鍫良的〈權術〉是一首短但充滿趣味的詩作,讀完當下就決定用第一、第二句「那夜  我弄濕了  弄濕了滿屋的想像」的「濕」為主要概念,於是希望轉為實際畫面要帶有「詩意」與「濕意」,在畫面的變換裡,以自然元素呈現「濕」、「慾望」之術,即詩名「權術」。而自然元素裡,「濕」的直接想像就是「水」,水在自然界裡最大的量體就是海,且海的變化程度很大:平靜無波的海、引力作用下的強力潮汐,洋流、氣流造成的狀態...等等,我認為可以用海的狀態來呈現這首詩的情緒變化。 ​
圖片
海的虛實交疊:既是沉浸的我,也是抽離一切的我

這首詩是以第一人稱敘述,告訴讀者主角在進行「權術」(我的解讀是「自慰」)時周邊空間與內心互相呼應或互斥的狀態,以及自己身心在過程裡的狀態變化,由於在詩裡,整體的空間感不是寬闊的,甚至是私密的,因此決定在黑色、陰暗的空間裡將海投影在水盒呈現這個封閉、隱秘性和秘密感、私人的時間,並把實際拍下的海與投影的海交互剪接,有點主客觀交錯的效果,自己既是沈浸當中的本人、也是抽離一切以上帝視角觀看的我,這樣的狀態我想是每個人都曾有過的心理情境。

而片頭的日落在我的想法裡,是一種明轉暗的過程,但不是光明轉黑暗,比較是從陽光底下的公領域進入無光或微光的私領域,因此片尾把日落倒播成為日出,除了是重回日常空間,也表示詩作裡的狀態是日復一日的,像時鐘一樣在線性世界裡仍帶有環形時間感。

​
圖片
全文刊於《人間魚詩生活誌》第七期
成為台灣人間魚詩社文創協會 贊助會員

台灣人間魚詩社文創協會為依法設立、非以營利為目的之社會團體。以推廣現代詩、文學及其它藝術創作,推動社會創意產業文化為宗旨。

​贊助用途:
1、協會運作
2、人間魚詩生活誌及其它書籍出版
3、詩電影拍攝
​
贊助帳號:
第一銀行(007)松貿分行 168-10-002842 社團法人台灣人間魚詩社文創協會

姐妹詩社:秋水詩社| 竊竊詩語|新詩路
補助單位:
圖片
Copyright © Peoplefish Poetry & Lif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