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手記:03 感官帝國
文 | 吳長耀
1980年代初期,我發現有更多的出版社在出版詩集。時報版如此,我買到楊澤的《彷彿在君父的城邦》、洛夫《時間之傷》、張錯的《錯誤十四行》、《雙玉環怨》、羅智成的《傾斜之書》、渡也的《憤怒的葡萄》、杜國清的《心雲集》、林亨泰的《林亨泰詩集》。斷斷續續的,延續至2021年,陳怡芬的《迷宮之鳥》。爾雅版如此,杜國清的《望月》、蕭蕭的《悲涼》、馮青的《天河的水聲》、白靈的《大黃河》、張錯的《飄泊者》;九歌版如此,向明的《青春的臉》、《水的回想》、洛夫的《釀酒的石頭》、《因為風的緣故》、向陽的《十行集》、羅英的《二分之一的喜悅》。
漢光版,簡政珍的《季節過後》、馮青的《雪原奔火》、林燿德的《都市之薨》;尚書版,洛夫的《天使的涅槃》、汪啟疆的《海洋姓氏》、蘇紹連的《童話遊行》、馮青的《快樂或不快樂的魚》、林燿德的《1990》、許悔之的《陽光蜂房》、簡政珍的《歷史的騷味》。書林版,也是如此,擺明就是出版詩集,羅青的《錄影詩學》、王添源的《如果愛情像口香糖》、林燿德的《都市終端機》、簡政珍的《紙上風雲》,洛夫,其流浪在外的兒女,編號歸位,而我的書架也因此不得不以出版社集中擺放。
1980年,我繼續思索著,如何書寫十四行詩十四首。1979年我已經完成〈海岸〉十四行詩十四首;1980年意猶未盡,繼續書寫〈隨想曲〉、〈拜月〉,1983年〈流星偏航〉,1989年〈感官帝國〉;世紀末,再書寫〈島嶼〉⋯⋯這幾首詩暫時收入《胚胎》這部詩集。另外呢?胚胎的詩稿竟然發展出不同的面貌,⋯⋯,可是,終於,我發覺已經不得不思考如何對待這些積滿塵埃的待印的詩集,仍舊是個老問題,不得不思考如何對待這些歲月的痕跡。
*
1984年,我開始投稿詩刊,接觸詩社。第一次投稿詩刊,就是鎖定「現代詩」,「創世紀」,「藍星」,三大詩社。我覺得,初生之犢,膽子也大,何況,我已經寫詩多年,戒慎恐懼,還請前輩指教看看如何?於是起手式以七行詩為辨識密碼,詩稿就此流浪江湖。〈我是無法心靜的〉發表於現代詩復刊第六期;〈當妳談及缺席的室內樂〉發表於創世紀詩雜誌第65期;〈翡翠國度〉發表於藍星詩刊第12期。
第一次投稿創世紀詩刊,剛好遇上詩社創刊卅週年,然後就很興高采烈地參加在國軍英雄館的慶祝酒會。在會中還有贈獎儀式,詩論評獎林亨泰,詩創作獎周鼎、沙穗、夏宇、林彧。當時場面盛況非凡,我發現有幾家詩社也多舉辦週年酒會或茶會,座談會或研討會。之後,我在這個場合認識幾位寫詩的朋友,也知道更多的詩社與詩刊。而且,我就此追蹤幾位詩人的作品,陸續收藏其詩集。
所謂的「作者論」逐漸成形,例如:楊牧的《禁忌的遊戲》、《海岸七疊》、《有人》、《完整的寓言》⋯⋯。例如:林彧的《夢要去旅行》、《單身日記》、《鹿之谷》、《戀愛遊戲規則》⋯⋯。買書,以為是興趣,是嗜好,後來就成為一種癮,不買書,渾身不舒服。詩集購買,以為是簡單的收藏,漸漸地,演變為古董模式,尤其追尋絕版詩集,更是尋尋覓覓,沒完沒了。當我的藏書缺少某位詩人的第一本詩集,書架角落彷彿缺個角。這些藏書我就命名:「聖稜線」。
*
1987年,我在敦煌書局買到《曼陀羅詩刊》第I期,深感這本詩刊的年輕與熱情,我就開始投稿此詩刊,很高興得以刊載。1989年接到楊維晨寄來參加詩社的邀請,我只有繼續投稿,而且,買下楊維晨的《室內樂》與《無聲之聲》。2019年,參加劉清輝的詩集發表會,與楊維晨第一次見面,我帶著這兩本詩集,請他簽名。我們閒聊曼陀羅詩社詩刊的往事,但是他完全不記得我是誰,這也難怪,曼陀羅詩社,的年代,真的有點遙遠呢!
*
1989年,我在臺灣大學附近買到羅智成的四本書:《泥炭紀》、《M湖書簡》、《寶寶之書》、《擲地無聲書》,遠流版。十年後,1999年,我又買到五本小黑書,聯文版。作家風格,終於成形。一轉眼,2018年,有機會與羅智成見面,我帶著《畫冊》與《黑色鑲金》,請他簽名。我説:「畫冊,我是在香草山書屋,向沈恬聿買的。」他停下來,看著我説:「沈恬聿,我認識她。」語氣緩和,好像在低訴著,我們的熟悉的祕密...
漢光版,簡政珍的《季節過後》、馮青的《雪原奔火》、林燿德的《都市之薨》;尚書版,洛夫的《天使的涅槃》、汪啟疆的《海洋姓氏》、蘇紹連的《童話遊行》、馮青的《快樂或不快樂的魚》、林燿德的《1990》、許悔之的《陽光蜂房》、簡政珍的《歷史的騷味》。書林版,也是如此,擺明就是出版詩集,羅青的《錄影詩學》、王添源的《如果愛情像口香糖》、林燿德的《都市終端機》、簡政珍的《紙上風雲》,洛夫,其流浪在外的兒女,編號歸位,而我的書架也因此不得不以出版社集中擺放。
1980年,我繼續思索著,如何書寫十四行詩十四首。1979年我已經完成〈海岸〉十四行詩十四首;1980年意猶未盡,繼續書寫〈隨想曲〉、〈拜月〉,1983年〈流星偏航〉,1989年〈感官帝國〉;世紀末,再書寫〈島嶼〉⋯⋯這幾首詩暫時收入《胚胎》這部詩集。另外呢?胚胎的詩稿竟然發展出不同的面貌,⋯⋯,可是,終於,我發覺已經不得不思考如何對待這些積滿塵埃的待印的詩集,仍舊是個老問題,不得不思考如何對待這些歲月的痕跡。
*
1984年,我開始投稿詩刊,接觸詩社。第一次投稿詩刊,就是鎖定「現代詩」,「創世紀」,「藍星」,三大詩社。我覺得,初生之犢,膽子也大,何況,我已經寫詩多年,戒慎恐懼,還請前輩指教看看如何?於是起手式以七行詩為辨識密碼,詩稿就此流浪江湖。〈我是無法心靜的〉發表於現代詩復刊第六期;〈當妳談及缺席的室內樂〉發表於創世紀詩雜誌第65期;〈翡翠國度〉發表於藍星詩刊第12期。
第一次投稿創世紀詩刊,剛好遇上詩社創刊卅週年,然後就很興高采烈地參加在國軍英雄館的慶祝酒會。在會中還有贈獎儀式,詩論評獎林亨泰,詩創作獎周鼎、沙穗、夏宇、林彧。當時場面盛況非凡,我發現有幾家詩社也多舉辦週年酒會或茶會,座談會或研討會。之後,我在這個場合認識幾位寫詩的朋友,也知道更多的詩社與詩刊。而且,我就此追蹤幾位詩人的作品,陸續收藏其詩集。
所謂的「作者論」逐漸成形,例如:楊牧的《禁忌的遊戲》、《海岸七疊》、《有人》、《完整的寓言》⋯⋯。例如:林彧的《夢要去旅行》、《單身日記》、《鹿之谷》、《戀愛遊戲規則》⋯⋯。買書,以為是興趣,是嗜好,後來就成為一種癮,不買書,渾身不舒服。詩集購買,以為是簡單的收藏,漸漸地,演變為古董模式,尤其追尋絕版詩集,更是尋尋覓覓,沒完沒了。當我的藏書缺少某位詩人的第一本詩集,書架角落彷彿缺個角。這些藏書我就命名:「聖稜線」。
*
1987年,我在敦煌書局買到《曼陀羅詩刊》第I期,深感這本詩刊的年輕與熱情,我就開始投稿此詩刊,很高興得以刊載。1989年接到楊維晨寄來參加詩社的邀請,我只有繼續投稿,而且,買下楊維晨的《室內樂》與《無聲之聲》。2019年,參加劉清輝的詩集發表會,與楊維晨第一次見面,我帶著這兩本詩集,請他簽名。我們閒聊曼陀羅詩社詩刊的往事,但是他完全不記得我是誰,這也難怪,曼陀羅詩社,的年代,真的有點遙遠呢!
*
1989年,我在臺灣大學附近買到羅智成的四本書:《泥炭紀》、《M湖書簡》、《寶寶之書》、《擲地無聲書》,遠流版。十年後,1999年,我又買到五本小黑書,聯文版。作家風格,終於成形。一轉眼,2018年,有機會與羅智成見面,我帶著《畫冊》與《黑色鑲金》,請他簽名。我説:「畫冊,我是在香草山書屋,向沈恬聿買的。」他停下來,看著我説:「沈恬聿,我認識她。」語氣緩和,好像在低訴著,我們的熟悉的祕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