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論「超現實」
文 | 鄭慧如
超現實/魔幻寫實
超現實精神起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法國,源於對資本文化的反動,再衍為精神革命,致力於探觸潛意識,呈現深層的心象世界,範疇擴及文學、繪畫、音樂。布魯東是超現實精神初期的文學實踐者,其繼踵者藉超現實精神以處理現實與夢境的位差。拉美作家阿思圖里亞斯回應布魯東所謂的超現實,認為創作者處理在真實和非真實之間的第三個真實的範疇,融合夢境與幻覺,叫做魔幻現實。
台灣現代詩中的超現實一詞演變脈絡
1933年,楊熾昌創辦「風車詩社」,超現實手法為《風車》詩人運用。1950、1960年代,富含超現實精神的詩作以「前衛」姿態盛極一時。紀弦創辦《現代詩》時,號稱「包含了波特賴爾以降一切新興詩派的精神與要素」;洛夫、瘂弦、張默合資籌辦《創世紀》,打出超現實主義的旗幟。洛夫、商禽、羅英、瘂弦的早年創作,被印下「超現實主義」的標記。
台灣當代詩中,對於「超現實」的理解為「脫離現實」或「超脫現實」;或認為「超現實」的「超」,意為「在現實之上」,所以超現實即為「在現實之上」,可推演為「浮動在現實之上」;另一種說法,以為「超現實」的「超」有「更」的意思,「超現實」即為「更現實」、「最真實」。一詞三轉,台灣詩界對「超現實主義詩作」的界定,把握在「晦澀」、「脫離現實」與「更現實」、「最真實」這表象相對立的兩極。
超現實主義,或超現實精神、超現實手法,引發台灣現代詩幾近全面的詩藝革命,詩人、學者各自表述,闢其蹊徑,使得「超現實」的演繹千姿百態。如奚密即認為,台灣現代主義的前身應往1930年代的中國現代派去追尋;張漢良很早就提過,超現實主義在台灣,不能當作影響研究看待。
超現實筆法
不論「超現實」的「超」解釋成「脫離」、「超脫」,或相反的「更」、「最」、「超級」,或「浮動」,現代詩的超現實筆法都與與現實密切相關,而且紮根於現實。「超現實」必須在「現實」上實踐與檢驗,而非飄煙風絮、無所依傍;據以評斷合理於否的,則為語境的現實而未必是生活的現實。試以羅英〈蝴蝶〉為例:
偶而飛進屋裡來的
蝴蝶
帶來了滿屋細雨
當湖泊在桌子上
盪漾起來的時候
蝴蝶棲於水上
是相框裡母親的
遺容
此詩三個意象互相映射:蝴蝶、細雨、母親的遺照。「偶而」暗示對母親的懷念不知所起,不知所止。懷念如同蝴蝶翩翩獨舞,又如同微雨鋪天蓋地。蝴蝶正是「細雨」和「遺容」觸發的思念中介,然而此詩不說窗外下雨,只說「蝴蝶帶來滿屋細雨」。
此詩有兩處明顯的超現實筆法,其一:「滿屋細雨」;其二:「湖泊在桌子上」。
窗外未必有雨,而「滿屋細雨」在現實中幾乎不可能(除非屋子嚴重漏水),但因建立在「相框裡的母親遺容」、「偶然進屋的蝴蝶飄舞」、「窗外的天氣」這些語境所連結與暗示的「思念的淚珠」上,「滿屋細雨」就是雖不可能卻可理解的超現實筆法。
「湖泊在桌子上」是另一個超現實筆法。桌子上有湖泊,現實中不可能,但因前述「細雨」兼具實指與虛指,引發凝望母親遺照的遐想,冥漠之中,桌上或雨或淚,未可分辨,猶似湖泊,所以,「湖泊在桌子上」成為隱喻而可理解。
在海嘯般「盪漾如湖」的桌子上,小小蝴蝶竟安然棲止,則詩中人的妄念和想念孰真孰偽,也就彷彿乍然飛入屋子的蝴蝶,只不過是突如其來的思維,瞬間閃現也可能瞬間消逝,因為:「遺容」也「如蝴蝶棲於水上」,並非恆定不變。其間的意象剪接,既渾然天成又出人意表。
超現實表現,凡可感者大都可解。依違於現實而立足於語境,敘述或意象彼此映照、烘托、牽引,達致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前後語境中可理解的藝術造境,這就是超現實筆法...
超現實精神起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法國,源於對資本文化的反動,再衍為精神革命,致力於探觸潛意識,呈現深層的心象世界,範疇擴及文學、繪畫、音樂。布魯東是超現實精神初期的文學實踐者,其繼踵者藉超現實精神以處理現實與夢境的位差。拉美作家阿思圖里亞斯回應布魯東所謂的超現實,認為創作者處理在真實和非真實之間的第三個真實的範疇,融合夢境與幻覺,叫做魔幻現實。
台灣現代詩中的超現實一詞演變脈絡
1933年,楊熾昌創辦「風車詩社」,超現實手法為《風車》詩人運用。1950、1960年代,富含超現實精神的詩作以「前衛」姿態盛極一時。紀弦創辦《現代詩》時,號稱「包含了波特賴爾以降一切新興詩派的精神與要素」;洛夫、瘂弦、張默合資籌辦《創世紀》,打出超現實主義的旗幟。洛夫、商禽、羅英、瘂弦的早年創作,被印下「超現實主義」的標記。
台灣當代詩中,對於「超現實」的理解為「脫離現實」或「超脫現實」;或認為「超現實」的「超」,意為「在現實之上」,所以超現實即為「在現實之上」,可推演為「浮動在現實之上」;另一種說法,以為「超現實」的「超」有「更」的意思,「超現實」即為「更現實」、「最真實」。一詞三轉,台灣詩界對「超現實主義詩作」的界定,把握在「晦澀」、「脫離現實」與「更現實」、「最真實」這表象相對立的兩極。
超現實主義,或超現實精神、超現實手法,引發台灣現代詩幾近全面的詩藝革命,詩人、學者各自表述,闢其蹊徑,使得「超現實」的演繹千姿百態。如奚密即認為,台灣現代主義的前身應往1930年代的中國現代派去追尋;張漢良很早就提過,超現實主義在台灣,不能當作影響研究看待。
超現實筆法
不論「超現實」的「超」解釋成「脫離」、「超脫」,或相反的「更」、「最」、「超級」,或「浮動」,現代詩的超現實筆法都與與現實密切相關,而且紮根於現實。「超現實」必須在「現實」上實踐與檢驗,而非飄煙風絮、無所依傍;據以評斷合理於否的,則為語境的現實而未必是生活的現實。試以羅英〈蝴蝶〉為例:
偶而飛進屋裡來的
蝴蝶
帶來了滿屋細雨
當湖泊在桌子上
盪漾起來的時候
蝴蝶棲於水上
是相框裡母親的
遺容
此詩三個意象互相映射:蝴蝶、細雨、母親的遺照。「偶而」暗示對母親的懷念不知所起,不知所止。懷念如同蝴蝶翩翩獨舞,又如同微雨鋪天蓋地。蝴蝶正是「細雨」和「遺容」觸發的思念中介,然而此詩不說窗外下雨,只說「蝴蝶帶來滿屋細雨」。
此詩有兩處明顯的超現實筆法,其一:「滿屋細雨」;其二:「湖泊在桌子上」。
窗外未必有雨,而「滿屋細雨」在現實中幾乎不可能(除非屋子嚴重漏水),但因建立在「相框裡的母親遺容」、「偶然進屋的蝴蝶飄舞」、「窗外的天氣」這些語境所連結與暗示的「思念的淚珠」上,「滿屋細雨」就是雖不可能卻可理解的超現實筆法。
「湖泊在桌子上」是另一個超現實筆法。桌子上有湖泊,現實中不可能,但因前述「細雨」兼具實指與虛指,引發凝望母親遺照的遐想,冥漠之中,桌上或雨或淚,未可分辨,猶似湖泊,所以,「湖泊在桌子上」成為隱喻而可理解。
在海嘯般「盪漾如湖」的桌子上,小小蝴蝶竟安然棲止,則詩中人的妄念和想念孰真孰偽,也就彷彿乍然飛入屋子的蝴蝶,只不過是突如其來的思維,瞬間閃現也可能瞬間消逝,因為:「遺容」也「如蝴蝶棲於水上」,並非恆定不變。其間的意象剪接,既渾然天成又出人意表。
超現實表現,凡可感者大都可解。依違於現實而立足於語境,敘述或意象彼此映照、烘托、牽引,達致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前後語境中可理解的藝術造境,這就是超現實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