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的模樣
呂子豪的烏克蘭戰地日記
採訪撰文 | 郭瀅瀅
面對苦難的姿態與行動
這是一篇起始於幫助戰火下的難民,到最終前往了戰場前線,並在連日的砲火裡經驗著生存、死亡、短暫而深刻的同袍之愛的,紀實日記。日記的內容,來自我與呂子豪多次的當面訪談與筆談,以照片所喚起的記憶為出發,並以記憶帶著敘事,透過口述與文字,一同回顧了三個月內在波蘭、烏克蘭的基輔、伊爾平、伊久姆的歷程與內心轉折。
而自戰場上歷劫歸來的他,該如何向一個沒有與自身相同經驗的他者,描述自己所見過的一切?所經驗的一切,又該如何被陌生的他者深切理解?作為一個聆聽者、一個對談者,在梳理記憶碎片的同時,經常想著,儘管語言所能承載的終究有限,而影像所能表露的,也僅是全貌的局部與切面,而在切面裡,一如照片裡所見的砲彈與坦克殘骸——它所指向的,始終是具普遍性的集體悲劇與時代的苦難、個體在苦難中的愛、沉痛與希望⋯⋯不論從上個世紀到當今,武器、裝備與戰爭的型態如何演變。
作為一個大時代下的「個人」,也許他的內心經常是一團厚重的迷霧,善與惡在其中也並非涇渭分明,思緒的多重與矛盾也許時常交戰著,而他所依循的是來自於內在微小光束的指引,那關乎愛,與對苦難的感知,即使難以扭轉集體的情勢,總能以個人的形式盡力與往前——貼近苦難、實際給予幫助、親上火線並留下紀錄——這便是他面對苦難的姿態與行動。而這份日記,正傳遞著這份赴往戰火、自戰火歸來,飽嚐了艱困與生存危難的紀錄,以平實而真切的語言,訴說戰爭的模樣。